朔州理想ONE车友群,能说出你家乡有哪些农产品特色吗?
做为一名三农创作者,别的领域我不熟悉,可说起家乡的特产我能如数家珍。
我的家乡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的脚下,这里景色优美丶气候怡人,是休闲养生的理想所在。还是动植物的家园。山中珍禽异兽丶山珍野味丶名贵中草药应有尽有,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野菜菌类。
森林中藏着的动物有:野猪丶野鹿丶黄羊丶果子狸灬最为珍贵的要数七彩山鸡丶黄腰狸,还有那淘气可爱的野兔丶獾子和小刺猬。
春天的山坡更加迷人,绿草如菌的林间草地上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山羊丶黄牛自由自在的在山坡吃着早春嫩绿的青草,刚刚长出来的蕨菜嫩嫩的像一个个小拳头等着人们去采摘,还有那山小蒜丶苦麻菜丶棠梨花丶珍珠花丶猴屁股等数不清的山野菜。
夏天的森林里就更热闹了,几场雨过后,林中的野生菌如淘气的小孩从树叶或乱草丛中探出"脑袋”看外面的世界,它们的名字更有趣,红姑娘丶牛肝菌丶羊肚菌丶一窝蜂丶猴头灬等美味的野生菌。
林中除了数不清的野生菌外还有各种名贵的中草药:乱麻回丶黄草丶木灵芝丶野生桑黄丶石豆丶野生石斛、黄精丶玉竹灬等名贵的中草药。这些都是我家乡的土特产。
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优质的野生资源在不远的将来会通过网络远往世界各地,造福于人类,山民们也可以利用这丰富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原地办食品加工厂丶包装厂,把采来的野生鲜果丶野生菌丶和中药材包装成精美的礼品,让山区的特产走出大山,造福人类。
农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有什么途径可以找到养殖合伙人?
寻找合伙人的途径很多,你首先要明确你寻找是什么样的合伙人,第二你要做好可行的养殖计划,第三做合伙合同。让自己明确寻找什么样的合伙人,目的是选择快捷的途径,假如你有资金但对养殖方面的问题不是太懂,这样你要寻找的就是技术型合作伙伴。这样的合作伙伴,就需要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我建议去已经实习过兽医方面的大学生,或者已经工作两年有较强的工作经验的兽医方面的大学生。如果你是没有资金,有这方面的技术知识,我建议你去养殖户,给他们做一份市场分析以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合作合同,让他们尽可能了解你的运作模式,这样他们就可能会给你提供资金。以此类推,就看你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第二要有可行的计划方案,如果没有单凭你的激情,恐怕现在很难找到合作伙伴,我想任何人不会为了你的几句话承担有关自己利益的风险。第三就是好的合同方案,既然前两方面已经让人认可,就要把运行过程之中,可能遇到的利益纠纷写清楚,俗话说的好先丑后不丑。
我是小冉,一个怀揣梦想奋斗的人!
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语出西汉政治家贾谊之《过秦论》。贾谊在他的大作中全面阐述了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代君王的奋斗史及功过成败,可谓是震古烁今。“六世”指的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共六代君王。也就是离秦始皇嬴政最近的六位先祖。
说到功绩,秦孝文王最少,可忽略不计,因为他除去为父治丧守孝的时间,实际在位只有三天,还没等施展抱负便去世了。特别是在丧孝期不可以主动发动战争,所以对于秉承先祖意志东出的秦孝文王来说有些残酷,他刚脱下孝服,子孙们又穿上。那么,六世秦国君王都有那些功绩呢?
秦孝公(前381~前338年)重拾秦国的霸主地位秦国从第一代国君秦襄公开始,经过他本人及后世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四代努力,将秦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华山一带。之后继位的秦穆公不断开疆拓土,四处征战,又将秦国的势力范围扩至黄河附近。公元前647年,秦穆公打败晋国,登上秦秋霸主之位。26年之后,秦穆公去世,并将秦国带入一个长达200余年的沉寂期。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之后将都城由雍城(今宝鸡一代)迁至栎阳(今西安一带),并开启了秦国再次崛起之路。然而,秦献公在位的20年里,虽然励精图治,国力不断上升,但并没改变被魏国压制的现状。因为当时的魏国已经通过“李悝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因此,秦国想要走向强大必效仿魏国。
公元前361年,时年只有21岁的秦孝公登上秦国王位后,便开始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为变法图强未雨绸缪。不久,卫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为孝公提出了通过变法来实现“霸道”治国的理念。秦孝公欢欣鼓舞、踌躇满志,任用卫鞅实行变法,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剧照)
通过商鞅变法,孝公取得了如下成果:
打破世卿世禄,扩大取才范围,削弱世家大族和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军功制,调动秦国士兵杀敌欲及靠立军功求取富贵的积极性,有力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严明法律,利用“连坐”与“告奸”两项制度,有效解决治安混乱问题,让作奸犯科者无处遁形。废除自商朝形成的“井田制”制,解除农民替朝廷无尝耕种“井字型”中心的一块“王田”的负担。另外,还扩大百姓的耕种面积,以此提高粮食产量。强制分户,提高朝廷的税收。实行“主民”与“客民”的分治法,吸收他国百姓到秦国安家落户。主民就是指原秦国百姓,秦军主力兵源多出于此。客民就是指韩、魏、赵、楚等其他国家的百姓,他们来到秦国可享受3年不服劳役,房屋、土地供给等待遇。此举既充实了秦国人口,也保证了粮食的充盈,而且还缓解兵源紧张问题。通过上术变法,秦国国力与日俱增,很快变有了抗衡魏国的实力。从公元前354年开始,秦孝公由“内治”转为“外战”,派商鞅率兵数次攻魏,战无败绩。魏国节节败退。公元前340年,秦孝公联合齐、赵,由商鞅领兵再次伐魏,逼迫魏国割河西之地求和,迁都于大梁避战。总之,秦孝公在位20余年,有力提升了秦国在其他诸国中的外交地位,再现秦穆公时期睥睨四方之辉煌。
(商鞅剧照)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破解六国之围堵,确立“王”的尊号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第一时间杀掉商鞅,但是他却大吃秦孝公由商鞅变法带来的红利。因此,在继续执行商鞅变法的各项制度措施后,使秦国国力速迅超越其他诸国。也正是由于秦国锋芒毕露,几欲东出,所以引起他国惶惶不安,纷纷联手抵制秦国。于是纵横家苏秦粉墨登场。而秦国当然要突破压制,所以也给了纵横家张仪用武之地。
苏秦凭借出色的口才,很快说服韩、魏、齐等六国,完成“合纵”之计,致使秦国蛰伏关内15年之久。后来,苏秦之好友张仪阴差阳错、几经周折来到秦国,受到惠文王重用。张仪为抱秦惠文王的知遇之恩,首先来到母国魏国,以魏国为突破口,破解六国合纵之约。
(张仪剧照)
张仪的策略就是“先礼后兵”,先劝说魏国主动放弃同秦国的对抗。结果魏王不为所动。之后,张仪再暗中指使秦国出兵攻魏。魏国被教训一顿后立刻服软,但是秦军撤退后再复强硬。如此反复多次,魏国逐渐失去其他五国之信任,因此合纵之约出现松动。
之后,张仪又通过“献600里土地于楚”的手段诓骗楚国同齐国决裂。随后,张仪又趁热打铁,先后出使齐、燕、韩,成功游说他们放弃合纵抗秦。所以,秦惠文王的最大功绩就是用“联横”之术破解六国围堵,使秦国免于被“分食”的危险。
(秦惠文王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自秦惠文王之前,各诸侯国的君主还没有以“王”自称,因为他们还在明义上奉周王号令,不能僭越。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齐威王首先称王。前325年,秦惠文君也开始上“王”之尊号。之后,韩、卫、燕、赵、宋等大大小小的国君纷纷称王。到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名实俱亡,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赋予了新的含义——为统一而战。
秦武王(前329~前307年)夺鼎,英年早逝,设“丞相制度”垂范后世得益于父亲秦惠文王联横之术的成功实施,因此,秦武王继位后的东出之路暂时没有障碍。秦武王年轻气盛、胸心勃勃,欲“车通三川,窥周室”。所以,继位三年后便派甘茂攻打韩国,夺取宜阳。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又攻占武遂(今山西运城垣曲一带),建立攻防据点,兵锋直逼周王室。然而秦武王性格太过刚猛而极富野心,欲将“禹王九鼎”据为秦有。结果在彰显自己武力时因举鼎受伤而亡。年仅23岁。
(秦武王剧照)
尽管秦武王在位时间很短暂,但是他一方面将秦国的强大武力展露无遗,再次震慑关东之国,并让周王室颜面扫地;另一方面,他设置丞相置位,分左、右二相,进一步完善秦国的官僚体系。同时,“丞相制度”也成为我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一直被沿用至明朝洪武年间。
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初尝“称帝”,打响统一六国的前奏秦昭襄王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由于秦武王无子嗣,所以在他死后,几经周折,王位落到了弟弟嬴稷手中。嬴稷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的君王,也是发动战争最频繁的一位君王。尽管前期由母亲宣太后主政,但是依然没有影响秦国兼并六国之进程。
从公元前301年到前297年,秦国连续四年进攻楚国,占楚国八城,迫使楚国不得不再次联合韩、赵、魏、齐、宋等国共同对抗秦国。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白启、向寿伐韩。次年,白启击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夺五座城池。公元前291年,秦昭襄王派白启出征魏、楚两国,夺取魏国垣、宛二城。随后,秦昭襄王又派司马错进一步碾压魏国。魏国无力抵抗,只能向东退守,秦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向东延生。公元前288年,志得意满的秦昭襄王以“西帝”自居,结果引起“东帝”齐湣王的不满,于是集结六国联军攻秦。昭襄王马上放弃帝号,而齐国又成“众矢之的”。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派大将蒙武攻打齐国,夺九城。随后,秦国又联合燕、韩、魏、赵、楚攻打齐国,结果齐国被燕国攻占70余城。由此,齐国走向衰落,直到秦始皇发动全面统一战争时,作为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公元前284年,秦国再次攻打魏国,兵锋直指魏都大梁,幸亏赵国及时援助,才使魏国摆脱灭亡的危险。公元前282年,秦国又将矛头对准赵国,连下赵两城。前280年,白启夺取赵国光狼城。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派司马错开辟南部战场,占领楚国鄢、邓二城。公元前278年,白启占领楚都郢,改设南郡。一年后,秦国又在楚地设黔中郡。前266年,秦昭襄王施行“远交近攻”策略,派大将白启不断攻打韩国,战城20余座。之后,由于韩国以“上党郡”在秦国与赵国间挑起事端,长平之战爆发。最终,赵国折损兵马40余万。长平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此时的六国势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公元前256年,秦国再次出兵韩、赵两国,均大有斩获。随后,感到岌岌可危的周赧王联合其他国家,再次围堵秦国。结果,联军很快土崩瓦解,周赧王献36城及3万人口向秦国投降。不久,周赧王去世,周朝灭亡,九鼎之八鼎被运到秦国。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在他在位的50余年里,秦国用高频率的战争打造了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因此,秦昭襄王成为秦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昭襄王之后,太子安国继位,是为秦孝文王。而秦孝文王在守孝一年期满,继位仅三天便去世,介于他在位期间没有功绩可述,所以以下不做罗列,直接过渡到秦庄襄王身上。
(白启剧照)
襄庄襄人生坎坷,养育千古一帝秦庄襄王经历比较特殊,他是秦孝文王的中子,早年入赵为质,生活一度落魄。后来有幸结识巨商吕不韦,并在吕不韦的极力运作下成功登上秦国王位。但是由于他之前并不受安国君器重,再加上他登位的方式比较特殊,所以备受宗室排挤与大臣们的轻视。因此,秦襄庄为巩固王位,必须通过发动战争来立威。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大将蒙骜率5万大军攻打韩国,夺取成皋及荥阳。随后,秦国在当地设三川郡,致使秦国不仅有了东出的桥头堡,也有了阻击六国联军进攻的第一道屏障。但是,从攻打韩国的举动也可以看出秦庄襄王的魄力欠缺之处,因为当时韩国在六国之中势力最弱。
(秦庄襄王剧照)
蒙骜取胜之后,东周君联合六国再次围攻秦国,丞相吕不韦主动请缨领兵出征。其实吕不韦也想通过此战树立他在秦国的威信,但是秦庄襄王对精于商贾之利的吕不韦没有信心,所以并不愿意让其出征。最终,吕不韦信誓旦旦承诺,定然击退联军,就差立下“军令状”了。庄襄王无奈,只好允许吕不韦率5万人马出征,并与蒙骜协同作战。最终的结果是,东周君的联军不战自溃,吕不韦“一战成名”。
其实吕不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用兵韬略,他的精明之处在于能够洞悉联军“一盘散沙”的实质。因此才能会不费吹灰之力击退20万联军。不管怎么说,秦庄襄王通过攻韩及击退东周君两次战争树立起了威严。
(吕不韦剧照)
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派蒙骜连续进攻赵国,先后夺取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30余城。同年,蒙骜还攻克了魏国的高都、汲等地。另一路由王龁率领的人马则攻取了上党、晋阳等地。秦国一连串的举动再次引发六国惶恐,于是在公元前247年,除齐国外的其他五国再次结盟反攻秦国。结果五国联军取胜,将秦军打回函谷关。同年,秦庄襄去世,嬴政继位。
纵观秦庄襄王在位的三年,虽然他的功绩不太显赫,但是他却养育出秦始皇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不可否认,嬴政之所以能统一六国,与前面“六世”先王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因此才有了“奋六世之余烈”之说。
嬴政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之后便紧锣密鼓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于公元前229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 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国。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三国武将以战力排名究竟是怎么排的?
题主所言的“武将”,我理解为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主帅型名将和战将型名将。刘邦对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他说:“于营帐中策划运筹,于千里外决战决胜,我比不上张良。统领百万大军,战而胜之,攻而克之,我比不上韩信。这就是主帅型名将和战将型名将的区别。”祥叙如下:
主帅型名将第一名:曹操
他是乱世英雄,治世能臣。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三十年。在擒杀吕布和统一北方之战的官渡战役中,以弱胜强,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终于打败北方劲敌袁绍,这是里程碑意义的胜利。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必须搁平检顺西边的关陇势力,建安十六年(211)在陕西潼关战胜对手马超后,马氏家族彻底退出关陇地区,36岁的马超三年后从武威入川投奔刘备,走向人生的最后阶段。上述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现了曹操的军事能力,不但是曹魏第一名,勇夺全国冠军也是可以接受的。
主帅型名将第二名:诸葛亮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冦,刍尧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一一《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
裴松之对诸葛亮暨蜀汉军队的评价充满溢美之辞,真可谓“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仁义之师。诸葛亮既是文职,又统领全国军队,资格的权臣。建安六年(201),被曹操打得全国窜逃的刘备终于被荆州刘表收容。小隐于野的玄德在这里渡过他长达七、八年“青春无悔”的磋跎岁月,在荆州的夾皮沟中,他静静的回忆黄沙弥漫的彭城大战,命悬一线的煮酒论英雄,丧魂落魄的当阳之战。痛定思痛,他深深的觉得自己身边缺乏一个杰出的智囊性人物。
就在南阳郡的隆中场镇,两位决定历史命运转折时期的英雄;风云际会于此,一拍即合。诸葛亮的见面礼如同当年刘邦与韩信的见面礼“汉中对”一样,《隆中对》足以光耀千秋!
建安十二年(207),27岁的诸葛亮跟随47岁的刘备正式出山,投身于江湖夜雨中的拼搏中,当然,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演集中于北伐中原的几次战斗。
就后蜀来说,蜀国在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都不佔优势,要获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诸葛亮是出于一种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斗争主旋律不是完全的绝望消沉,而是顽强努力的拼搏进取,争取那“以为有可能,而努力为之。”
诸葛亮有点意外的名列全国亚军,但本文基本上是以具体事实作为评判,只能如此处理了。
主帅型名将第三名:司马懿
作为曹操之后的名将,他在小说、戏剧、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一直以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著称。我们仔细检讨他的作战经历,其实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大师级人物。司马懿的戎马生涯,也有二十多年,仅就军事才能表现来看,他的舞台在渭水之滨与诸葛亮的“寃家对决”中。
诸葛亮在秦巴山区北伐的七年中,最后的四年是蜀军高度雄起之时,蜀军战士打击川剧锣鼓高唱:“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这就是司马懿军事履历最黯淡的一页。
在这之前曾经料敌如神的歼灭孟达的叛乱,斩断了诸葛亮北伐胜利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此以后,一直被诸葛亮所压制、所算计,而名将张郃因为他的指挥失误而战死沙场。虽然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司马懿却侥幸是最后的胜利者,
司马懿平身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却是“辽东之战“。当时的辽东范围不止今天的辽东半岛,封建割据者就是強人公孙渊。司马懿用四万人马,离开洛阳直下辽阳,长途跋涉四千里。在辽东半岛,司马懿大展身手,或者“指东打西”或者“调虎离山”或者“围城打援”或者“围魏救赵”,打得公孙渊困守孤城,弹尽粮绝,人相食,死者甚多.....
面对请求魏军退兵再和谈的条件,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微微一笑:“呵呵,给我来这一套,你娃娃嫩了点,随即义正辞严的指出:“用兵者重要事情只有五个字:“战”、“守”、“逃”、“降”、“死”!”
公孙渊选择“逃”为上,一切尽在不言中,公孙渊在逃跑中被魏军杀死于大梁河边。而司马懿在攻下襄平城后循例屠城,共杀了上万人。
司马懿最为后人诟病的就是自己71岁时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把死对头曹爽及其同党和亲属共几百人弄死了。司马氏家族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的大权。
但是,有人不服,扬言报复!这个人就是淮扬地区的元老级大将,扬州太尉王凌。他四代人都深受曹魏恩惠,为了对抗司马集团,他推出魏室之后,时为楚王的曹彪。
对付王凌的叛逆,司马懿仍然釆用千里奔袭的办法,只不过坐的是船,经黄河南下入淮河的支流颍水来到河南之沈丘县。于此到达王凌的窝子寿春城,只需二、三天时间。
王凌虽是扬州战区的司令长官,却只能调动扬州市属部队,其余地方因为没有调兵虎符,无法调动更多部队对抗南下之司马懿。思考半天,于是长叹一口气:“我投降!”
王凌这位八旬战士,因为司马懿的逼迫,悲愤交加中在今天的河南沈丘县的宾馆,仰头喝下毒药而死。不过,司马懿也73岁了。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军事生涯。
司马懿位列全国三甲,众望所归。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周瑜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著名的桥段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假老练,被诸葛亮趁机夺取南安,这是一气。“周郎妙计高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二气。“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是第三气。周瑜在船上听到西蜀士兵的嘲笑歌声,只觉喉头一甜,一股血箭标向天空,大吼一声“既生亮何生瑜!”往后便倒,不幸身亡。
以上叙述纯属罗贯中虚构,没有巧合。因为这个“三气”和历史上的“三笑”,纯碎令人“气笑不得”,诸葛亮和周瑜连面都没见过,何来的气?秋香和周星星纯属搞笑,唐伯虎穷得吃低保,秋香最多骂了声“穷鬼!”有心情笑吗?
周帅哥的军事生涯主要是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他不愧是江南的“名将之花“,可惜他在三十六岁的大好年华于征途中病逝。不过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却大放异彩,连打三个大战役,主战役就是赤壁大战,而江夏之战和江陵大战都是赤壁大战的前期和后期战役。
周瑜的作战履历是从21岁起至36岁止。竟然有十五年的军龄。而且从无败绩,也许是太优秀了,所以天不假年!呜呼,周帅哥!
限于篇幅,主帅型名将如吕蒙、陆逊、朱然等,就不一一列举;现在谈战将型名将:
第一名:关羽
他的字本来叫长生,如同现在偏远地区仍然爱给小男孩取个小名长生一样,期待着顺利长大。他是“河东解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国志》关于他的身家,一字未提,证明他是城市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其实并不丢人,问题是他犯事了,当地官府可能将其列为“严打”对象,匆忙中“今夕何夕?亡命关西。”他连夜翻过太行山,逃避到了河北涿州。
“我是那上京应考而不读书的书生,来洛阳是为求看你的倒影!”在农贸市场拐角处,关羽对刘备这样说道。
“我志在万世功业,名扬天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刘备的双手紧握住挑东西的扁担,低声吼叫。
“岁月的惊心,不遇的伤心!”白脸的张飞举手称额。
......“走,三仙庙喝酒结拜兄弟去!”
不可否认,关羽是三国所有名将中名气最大的,关羽似乎分身有术,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一个是文化上神化了的关羽。能够同时享有“地上”和“天上”的评价,人们似乎淡忘了关羽之死的惨況。
关羽的军龄更长,从东汉中平元年(184)跟随大哥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誓师大会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为止,一共三十五年。这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军头。史书记载的主要有两条:
1. 官渡之战中,斩杀袁绍主将颜良。
2. 围攻樊城。
斩杀颜良是从军16年来最大收获,当时曹营被攻击的白马据点里,能够挑大樑的只有关羽和张辽。作为刚刚投入曹操麾下的关羽,自然不能借口“肚子疼”,那不是关老爷的风格。只一个照面,颜良被挑于马下,关羽下马用刀砍下脑壳,飞身上马回营。
围攻樊城是建安二十四年(219),杀颜良已经过去十九年;坟头已是青草缠绕,关羽早已淡忘。现在正催着上万大军,北上进攻今天的湖北襄阳市。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擒住悍将于禁,斩杀好汉庞德。关羽俘虏了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就在关羽即将攻下樊城和襄阳之际,在曹操的鼓噪下,东吴以吕蒙佔领荆州和江陵,后方被抄袭;关羽军心不稳,只好南撤,在江陵西北一百多里的麦城(今天的湖北当阳市东南),部队已经吼不住了,纷纷逃亡,关羽长叹一声,准备翻越荆山逃到益州。十二月,他和儿子关平在临沮县章乡(湖北当阳市东北),被俘虏,当场斩首......
历史在这里悲哀,痛悼大仁大义的理想化身,中国的老百姓和历朝君王,各取所需,隆重纪念关二爷,至今香火旺盛。
第二名:张飞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锯木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一一《三国志·张飞传》
包括罗贯中和陈寿,一个写小说的,一个作传记的,小说可以“骚写”,历史传记就要尊重事实了。张飞带着二十骑就可以“敌皆无敢近者。”追来的敌骑是曹操的五千特种部队“虎豹骑”,裴松之注引时认为,这是骑兵中的“天下骁骑”,应该不虚火张飞的,之所以不肯再追,是无法追赶,因为桥断了,假如桥不断,张飞站在桥头,挺着丈八蛇矛,那几千“虎豹骑”一拥而上,张飞纵有八丈蛇矛也只能束手就擒。
张飞的威名其实和二哥关羽杀颜良有关,星星沾上月亮光,这是自然的。当然,张飞在刘备进军江州时,张飞攻下城池,俘虏主将严颜,严将军有土著人的倔强,宁可砍脑袋,不愿割耳朵,张飞十分欣赏这种气节,当场释放,还有可能招待了一顿火锅。
张飞究竟有什么辉煌战功呢?应该是“宕渠之战”。(今天的渠县东北)张飞的任务是打造益州的大后方,为前线提供物资和人力,而曹操为了占有汉中,专门派大将张郃来巴西郡抢人作为兵源。
张飞与曹魏一流将军在宕渠一个叫“蒙头”的地方对峙了五十天,就在对方毛焦火辣的时候,张飞突出奇兵,偷袭曹营,截为两段,这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张郃遭不住了,在左右保护下,连夜溜回汉中。
此战充分显示张飞属于智力型统兵主将,风头力盖曹魏五虎上将。
第三名:赵云
他的知名度在一千多年后,仍有庞大的粉丝团,他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虽然没有和刘备义结金兰,却是胜过兄弟之情。东北大佬张作霖也整了一个兄弟三结义,张景惠、张作霖、张作相三张结义,另一个兄弟汤玉麟便是他们的赵子龙。所以安排赵云为第三名,也是出于无奈,因为赵云足可成为三国名将第二名。
赵云的第一个大哥是幽州的公孙瓒,同时又遇上了自己很尊敬的大哥刘备,双方腥腥相惜,执手垂涙而别。
赵云军事生涯的亮点在哪里呢?
他投身刘备后,为刘备单一的步兵队伍增加了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刘备手中可以依赖的大将就变成三员;可以更加稳固的支撑庞大的国家局面,而赵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刘备的忠心耿耿。比如建安十三年(208)的当阳长坂坡一役,在曹氏滾滚战队中,刘备陷入困境,只有浑身是胆的赵云迎着队伍,冲进阵中寻找失散的阿斗和生母甘夫人。
残酷的搏斗告诉我们,敌人的强大不可怕,敌人害怕的是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当时的曹营名将如云,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大喝一声,拦住赵云。
另一个惊险场面就是“截江夺阿斗”。这次联手的是张飞,带着快船,追上孙夫人,一把夺过那阿斗,算是两次拯救了刘禅。
作为军事行动,在建安24年(219)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赵云奉命抢夺曹军粮草。赵云得手回营后,发现老将黄忠失联,于是立即返回寻找,这时曹操指挥大军团团包围了赵云,赵云边战边退回大营,他吩咐士兵们隐藏起来,自己单枪匹马立于大营门口,曹操到来后,发现是老对头赵云,心中疑惑,因为不久前夏侯渊由于轻敌,战死在汉中定军山。
曹操一声“快撤”,部队顿时人吼马嘶,秩序混乱,赵云一个潇洒手势,蜀军用强弩射出密集飞箭,曹军中箭和淹死者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前来慰问演出,听了介绍和现场情况,不禁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蜀军都尊称他为“虎威将军”!(一千多年后,洛阳吴佩孚在自己的行辕也飘了一面大旗“虎威将军行辕”。)
第四名:张辽
曹操的众多将领中,有宗族关系的占很多,如曹氏、夏侯氏,而异姓将领中有五位虎将,书称“五子良将”,第一位的首推张辽。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马邑人,就是今天的朔州市,与关羽都是家乡人,所以他俩私交不错。原姓聂,为了避仇,改姓张,看来张辽也不是省油的灯,在东汉末年,年轻人的出路大都是当兵吃粮,如果活下来了,你就有功名利禄,妻荣子贵,所以张辽投入丁原大营后,接着就被董卓收编,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灭了,张辽又跟到曹操,从此死心踏地为曹操集团效力二十五年。黄初三年(222)病死前线。(写到这里,联想很多战将都是死于前线,从无退休、养老之说,不禁有点悲凉)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北征幽州,打击乌丸族武装力量。八月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境内)双方卒然相遇,曹操把手中指挥大旗交给张辽,意思是现场考察你的实力如何,这一年的张辽已经三十九岁了,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马刺一踫马腹,宝马腾空直立,大旗挥动下,曹军如潮水涌向草原敌骑,张辽提一口真气,胸中热血沸腾,几万骑兵飞割成块,当场斩杀敌头领蹋顿,俘获二十万士兵和民伕。张辽在“我的而立之年”圆满收宫。
建安二十年(215),淮南一直是曹魏与东吴的交界处,对峙点。曹操决定由张辽、乐进、李典合守合肥。而经典的“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的十万大军,张辽完胜孙权,张辽不愧是大战区司令员,其谋略、胆量堪称曹营第一。(为了向张文远将军致敬,专门另上一图纪念)
第五名:许褚
曹操由于树敌太多,想他死的,比他杀死的人都多。所以他的警卫力量相当强悍。如果曹操遭遇不测,三国历史将改写,历史也许是另一番模样。许褚,这位曾经几次把曹操从鬼门关中拉回的将军究竟如何呢?
许褚字仲康,东汉豫州沛郡谯县人,就是今天的安徽毫州,连同华佗,他们和曹操是老乡关系。许褚投奔曹操,曹操一听那特别亲切的淮北口音,喜从中来,高兴的说:“这是俺的樊哙也!”看来曹操自比刘邦了。曹操给了一个都尉官职,主要任务就是自己的贴身侍卫。许禇虽然強悍,但是心细。卫士之一的徐他想行剌曹操,已经可以休息的许禇突然返回大营,徐他脸色大变,许褚一个直冲拳打得徐他飞出帐外,其余同党一经审问坐实后,许褚亲自操刀执行死刑。
许禇一生五次救了曹操,几乎都是独力承担,其忠诚勇悍颇得曹氏赏识,他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的保卫工作,并且得到善终,许禇真的不简单。
结束语
从建安三年(198)到凤凰元年(272)共74年的时间中,精彩纷呈的战争与和平在中国土地上演,乱世出英雄,三国优秀的将领不可胜数,但是,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仅作有限地、片面的评论,而观点不同、标新立异,这就是三国风云的迷人魅力,尤其可惜的是来不及讲述仅以二万精兵灭蜀的邓艾,蜀国的马超,殊为可惜。吕布因为没有活到三国时期,所以不谈论吕布。
码字不易,敬听您的看法。
侯马市升地级市已迫在眉睫?
侯马是个人口不多的地方,实际原驻地的侯马人没有多少外来户的居多,东北的,山东的,这几年南方人也多起来,侯马虽然不大但地理位置好,东西南北四通八达,遗憾的是没有工业,没有农业,没有商业,也没有自主产业。仅有的几块地也快倒腾没了,现在到处都是建房,市场是东一块西一块,商品房是一栋又一栋,结果形成了市场留不住商户,客户寥寥无几,你要买东西就得是西边买衣服,东边买鞋子两头跑。写字楼都建在繁华区,一栋楼没几家租户,几乎空缺。唯一有代表性的广场一到晚上人满为患,四五波跳舞的音乐齐鸣响震八方。侯马虽小物价却高,菜价堪比金条。人均收入却是最少,除了政府机关能够确保,其他工资少之又少,这样的侯马怎办才好。
{理想}{车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