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ET5黄山车友群,能说一下新能源车的缺点和真实用车感受吗?
我开了3年比亚迪,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了大众视野,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从PPT造成到实际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过年了,你们还能记住多少造车新势力的车标,其中又有几家新能源车活了下来?
我们现在能在路上看见的造车新势力车,可能只有小鹏、蔚来、理想ONE、威马,这些新能源车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它们的车型足够优秀,另一方面它们本质上还是资本的产物。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点,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仅靠卖车还养不活自己。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除了关注新能源在实际使用中的缺点,还要明白买新能源车到底是买造成新势力的车,还是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
我自己开了3年的唐DM,还开了1年的特斯拉,前一段时间试驾了小鹏P7和蔚来ES8,对新能源车有较深的感受,接下来将具体介绍我在使用新能源车过程中发现的缺点和实际的用车感受,以及买新能源车是否要注重品牌?
缺点一,担心电池安全刚买新能源车时,我最担心的是电池衰减和更换电池昂贵,后来开习惯以后,这类问题慢慢就淡忘了,后来随着大家对新能源车电池自燃问题的关注,我自己也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一度都有些魔怔了。
我担心的第一个安全问题,发生交通事故时,电池可能遭受挤压变形发生短路自燃。
我们以新能源车使用最多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事故中遭受外力挤压破坏,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剧烈燃烧,一旦电池出现短路燃烧,基本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毁一辆车,几乎没有救下来的可能性。
车子烧毁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交通事故中车辆出现变形,人一旦被困车中,这时要是出现电池自燃问题,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我担心的第二个问题,充电时发生自燃,危及其它车辆或造成不可承受的财产损失。
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担心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如果仅是自己的车烧了最多自认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围车辆,那么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在地下停车场充电,如果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现自燃,那么危及的车辆将更多,造成的财产损失将更大,甚至会危及人生安全。
这两个关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许是我太过于杞人忧天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燃油车也会同样的问题,是的,没错!但是燃油车出现自燃,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被扑灭的,而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扑灭!
好在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现在的车企也非常注重电池安全,比亚迪推出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广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锂“弹夹电池”。
虽然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的一次发明创造,但是这两种新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成功的降低了电池在发生挤压受损短路出现自燃的概率。
这两种电池安全解决方案都成功的完成了电池穿刺实验,在这种极端的测试中,两款电池虽然都出现了短路冒烟现象,但是都没有出现明火,这就大大的增加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让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更加的放心。
对于还没有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我认为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搭载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的新能源车更值得考虑。
缺点二,充电难,耗时耗力关于充电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前几批新能源车主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随着充电桩的普及,想要充电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个还要看具体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电桩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芜湖市充电桩普及率就稍微差点,我一开始就经常出现满城找充电桩的情况,好在芜湖市不大,对我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也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想要购买新能源车,首先就一定要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可以查看小区和公司3公里范围内的充电桩数量,至少能够保证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随到随充,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就证明充电桩数量是不够的,对你之后用车会造成影响。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充电桩
我之前住在老小区,连个固定车位都没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装私人充电桩,而且当时我开的还是二代唐DM,充满电要6个小时,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电不方便。
如果自己所在小区无法安装充电桩,自己所在的城市充电桩又不是很普及,那么我建议你暂时别买纯电车,可以考虑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对充电桩的依赖就没有那么大。
缺点三,无法避免的里程焦虑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车宣布续航1000公里,我们不应该再把里程焦虑作为新能源车的缺点来说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反驳,我们看看这些长续航新能源车的售价就知道了,最少23万以上,有的还在35万左右,这些车根本就不在大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内,大多数人购买的还是在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够干什么?跨市还可以,跨省就难了点,所以正在担心续航里程的还是这些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稍微出趟远门,首先查询的就是沿路的充电桩位置,其次祈祷自己不要排队,只有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长舒一口气。
想要购新能源车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预算有限,无法购买长续航的纯电车,那么奉劝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远门,但是长续航能力不能没有!
如果你还是想买新能源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秦PLUS DM-i,这款车13万左右,满电满油续航800公里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我建议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首先我对造车新势力的车是非常欣赏的,它们的造型设计、内饰做工、智能配置都是顶尖水平,可以说新能源车在国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小米、创维、360等汽车都宣布跨界造车。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随着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够留下来的车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确定造车新势力的未来生存压力很大。
我们不知道哪些造车新势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购买它们的车就有了一定的隐患,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更换电池!
电池是昂贵的,一款50kwh的动力电池,市场价在6万左右,如果车主自行更换,那么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一些车企承诺电池终身质保,还有一些车企承诺对三电系统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我们先不讨论电池质保需要什么条件,就讨论一条,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开8年,那你的车企可以运营8年吗?
这就是我建议大家购买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作为销量保障,还有实体厂房、有技术积累、有财力支撑,它们的生存能力是优于造车新势力的,我们买它们的车,至少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车还在,车企没了。
新能源车的用车感受燃油车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动力强,油耗就高,动力弱,起步就顿挫,新能源车肯定也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有:起步快,动力足,超车行云流水,有不错的操控感,并且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有着好看的造型和不错的回头率。
不好的体验:首先总是在充电的路上和考虑是不是要充电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体验不好,容易出现晕车现象,最后是保值率低,二手车难卖。
对于这些不好的体验,我还是能在接受的范围内,买来新车又不是当二手车卖的;平时不出远门,所以里程焦虑慢慢减轻了;只是乘客容易晕车的现象,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写在最后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缺点存在着,对于想买新能源车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盲目追赶潮流,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那么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我很喜欢新能源车,但是还是想要奉劝一下人在购买之前要三思,毕竟车是奢侈品,更是消费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适合购买的。
合肥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合肥,对于安徽省外的人,他是安徽的省会,是一个科技创新城市,好多科技大项目都在合肥,享誉海内外的中科大少年班就在合肥;经历了多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是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也经过多年的建设,好多火车都走合肥走了,尤其是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去南京和上海的人,终于知道还有合肥这个城市。对于安徽省内的人来说,他是一个全省的政治中心,全省好一点的企业大多搬到合肥,巢湖也被分拆了。
合肥是一个科技创新城市,有一个目标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科技成果就是在合肥这块土地上诞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有两个是上海张江和北京怀柔,其实就是因为有中科院的背景,中科院与中科大之间也是有渊源的,这点不过多表述了。离开了中科院,什么科技创新、科学中心,啥都不是。
合肥经历了近20年的铁路建设,现在是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去南京和上海(沪汉蓉客运专线),厦门、福州、上饶等地去往北京(合福高铁)的交汇点,交汇但不相通。合肥的弟兄硬是把沪汉蓉说成了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就是通车时间不同嘛;合福硬是说成了京福,实际上蚌埠往北还是共线。
对于省内的老百姓来说,我之前的表述已经很多了,有些人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不能客观。毕竟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事实上这些年,搬往合肥的企业是真的不少,前些年也把巢湖市分拆了,扩大了合肥的版图,某些人可以说搬到合肥之后,这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我们想一想放在原处,在国家大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这些就不能发展了?搬的、拆的都是优质资产,如果照着这某些人的思维,那厦门、宁波、青岛、大连就别发展了。你也别说现在安徽第二城市芜湖,怎么样怎么样,与合肥差的远着呢!看看厦门、宁波等地,他们与省会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其实合肥应该向南京学习,不要老想着什么都是老大,政治上做好,经济上做足,按市场办事。个人觉得,合肥作为省会,与其他省会城市比较,是省内人最没有认同感的一个,也是负面评价最多的一个,所以说合肥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安徽还能再拾曾经的辉煌吗?
还是有可能的,主要是这个省太低调,不会宣传自己, 随便举个例子行业内基本都知道这个省喜欢造汽车造飞机✈️,甚至是搞科研, 例如邓稼先 任新民 杨振宁 一类的世界级科学家,还有造汽车的 中国一汽奠基人耿老先生 中国长安汽车的前身是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祖籍安徽的华晨宝马集团仰融兄弟 祖籍铜陵的众泰汽车 君马汽车 宝腾汽车集团应建仁 无为县的比亚迪王传福 奇点汽车集团沈先生,奇瑞汽车尹同耀 江淮汽车左延安 东风汽车集团 历届创始董事长徐平 苗圩 星马集团 华菱集团 北汽集团李峰 蔚来汽车和摩拜单车的创始人李斌 ofo创始人戴维 以及等等等等 太多啦,最少还有50家大小汽车公司的创始人 对啦还包括造飞机的 这一类的太多,我是热爱汽车类知识的发烧友,这一类可以写很多很多
2020年在哪个城市买房好?
四川成都及周边。
四川成都又称(蓉城)四川省省会。享有“天府之国”的称号,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教育、交通枢纽的中心。
选择定居一个城市要考虑的的几个重要因素:居住环境、就业、子女教育、医疗水平。那么我们就这几点来展开讨论。
环境及文化成都拥有众多享誉全球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如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杜甫草堂等等。在居住环境这一块,成都先行先试,探索样本,正逐步让这一概念成为现实,致力于打造一座公园城市。
青城山(图片来源网络)
就业成都的高新区以及天府新区坐落的世界500强企业近300家。“英特尔”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也在成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在成都成立总部的也是数不胜数。并且成都在人才引进的政策上也是非常的好。
腾讯成都公司
教育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 西南财经大学 等
成都七中,树德中学,石室中学,川师附中等
成都盐道街小学 泡桐树小学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等 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能接受非常高的教育质量。
四川大学
医疗全国有名的华西就坐落于成都,还有众多的大型公立3甲医院为健康保驾护航
华西医院
成都也是中国第4个拥有双4F级机场。未来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而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在所有的一线城市中房价也是相对最温柔的。所以此时选择定居成都是非常好的。安徽未来会成为经济强省吗?
必然会。国家战略、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多方面都有成为经济强省的潜质。
硬实力国家战略
2019年长三角地区正式被纳入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规划将安徽和江浙沪一起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宣城八市进入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无疑会对安徽的经济拉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
安徽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再一个离原来的长三角城市群非常近,交通发达,地理位置好,辐射作用极强。
淮河
自然资源
除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矿产资源门类较全。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工业底蕴
安徽的工业门类较全,从能源、汽车到农副产品加工等,有着非常好的工业基础。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软实力文化底蕴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组成,同时还有着非常好的经商基础,作为徽商的发祥地,安徽人的经济头脑也是一种加成。
徽商故里
教育事业
安徽省虽然好大学不多,但是也有中科大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些不错的学校,还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如安徽工业大学等,对安徽的教育有非常大的贡献,别忘了叫安徽省南京市的南京,离合肥不到两百公里,那里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基地。
安徽省只要能够借着国家战略的东风,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成为经济强省指日可待!
{蔚来}{车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