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ET5襄阳车友群,造车现在都这么容易了吗?
点个关注,必定大富
3月30日晚,小米2021「生生不息」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我们终于等到雷军亲口说出那几个字:
“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0. 今晚雷军如何讲造小米的造车故事?下午雷军的微博官宣造车之后,小米造车立马成为了各大平台的流量热点。
在知乎,汽车板块的一个问题,流量很难在一天内超过10万,而这条微博,直接在短短几小时将本问题的浏览量带到了100万+。
这就是雷军的魅力。
这也直接让今晚的小米新品春季新品发布会变得看点十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让前面的一些产品显得没那么有冲击力。从7点半开始的直播里,前段发布小米的各种新品各有特色,MIX FOLD真是卖点十足,9999元的价格堪称折叠屏手机性价比之王。但在小米造车的消息面前,依然显得逊色。
因为雷军说:
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句话说完,雷军的声音似乎有点哽咽,在屏幕前的我,也有点眼眶湿润。
因为雷军造车的故事讲的太好了,半个小时的故事,让观众陪着雷军一起走过他的黄金年代,那些创业的磕磕绊绊、起起伏伏,仿佛自己也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这就是讲故事、讲品牌营销的较高境界:
共情。
雷军的故事以前几天发布的和许知远尬聊视频为引子,通过“蜕变”这个人生转变的关键词为故事出发点,讲述自己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代码被刘光明格式化导致自己不写代码专心做总经理、07年专职做天使投资人、16年小米生死存亡之秋接管手机业务。这里雷军的人生感悟其实很有意思
毕竟,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那么接下来的蜕变,就是造车了。但是雷军并没有继续讲自己的故事,而是讲了米粉对于小米和汽车之间的联系。
侧面反映出小米在智能汽车生活上的巨大潜力
小米走到今天,米粉功不可没,狂热的米粉甚至一度招黑,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以及在雷军、小米心中的地位。小米可以得罪媒体,但是一定不敢让米粉失望。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希望我们造车?为什么大家认为我们一定能赢?我想是因为,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做一辆大家喜欢的好车;相信我们,有行业最完善的智能生态,还有全球无数的米粉支持。
有人支持还不够,还需要更现实的:人才和资金。这一点,雷军表示不用担心。
目前小米有了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较优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总结起来,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米粉的支持、雷军的个人魄力、工程师团队的完备、现金的充裕,造就了小米汽车的诞生。这个故事非常丰满,也让人感动。
我做好了再全力冲刺至少5到10年的准备,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你问我压力大不大?我想回答你,从这一刻起,我不再关心有没有压力。我只关心,如何为米粉做款好车。做款好车,我们还是一定的自信和底气的。只要大家愿意等,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1. 为什么在现在投资汽车业务?除了上面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几点很重要
此时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起得晚却赶上好集市。20年是我认为的电动汽车元年,全民热搜的新能源汽车和股票说明了一切。成熟的产品和配套设施以及政策,都让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变高,中国作为汽车方面最容易接受创新的国家,为新品牌的诞生和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除此之外,前几年传统主机厂在新能源领域培养的汽车人才可以摘桃子直接抢来为自己所用,新势力造车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做的创新也是鲜活的案例可以研究之后再使用,车企培养出来的新能源体系供应商解决方案成熟。人才是现成的,套路是清晰的,技术是成熟的。做好品牌、做好汽车,没那么难。全球灌水,现金投入增长前景大的行业一定不会错。3月22日消息,高盛在一份报告中预计称,美国下一轮财政立法中,将包括一项至少2万亿美元的计划,如果再为医疗保险、教育和儿童保健提供资金,总规模可能会达到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亿元)。美元发行这么多,还不来把手里的现金赶紧投出去?2. 小米汽车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小米除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生态链一直是大家十分乐于讨论的话题。作为小米云粉丝,虽然我目前一直没买小米手机,但是每次都会去小米之家看看新产品,也用过一些生态链产品。
总结起来,就是虽然单个产品没那么强,但是放到整个生态里面去看,确实会让生活更便捷。
小米的产品太多,就以今天发布的产品为例,我们做一个想象:
小米MIX FOLD折叠屏手机、小米笔记本 Pro 15、小米手环6、米家新风空调尊享版 、米家扫拖机器人Pro 、米家纯净式智能加湿器 Pro 。
程序员Pony的孩子使用小米笔记本Pro15看电影,看了一半要出门去商场,于是同步播放信息到小米汽车上的副驾驶/后排屏幕上,路上继续观看。走到小米汽车前,小米手环6被汽车感应到,无需钥匙就可进入车辆。上车后,小米MIX FOLD折叠屏手机上看到的商场信息直接进入车机地图开始导航,无需多余动作。在回家的路上直接使用车内语音控制家居,打扫好卫生、加湿空气、调好温度。
小米部分家居产品
这还仅仅是几个产品,感受到小米汽车的想象空间了吗?
3.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搅局者?会是谁的竞争对手?目前来看,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内部的竞争其实小于与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出的每一个新品牌,蚕食掉的都是燃油车市场。小米汽车只是官宣造车,还没有相关产品的规划消息透露。但是按照雷军的说法
我期待,在全球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智能电动车驰骋的身影;我相信,小米能让我们的每一位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幸福生活中。
那么一定是做一台让大众买得起的智能电动汽车。
小鹏、比亚迪、特斯拉、R汽车,需要考虑一下小米带来的冲击了。
4. 小米造车能成吗?有雷军,我相信能成毫无疑问,小米汽车也是深深打上创始人烙印的品牌与产品。目前看生态、软件方面其实不太需要操心,造车本身倒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这车,到底怎么造?
在目前来说,造车资质可以有很多办法去解决。蔚来是李斌寻找到了老乡,让江淮代工;小鹏一开始让海马代工,最后还是收购了福迪汽车进行资源整合,获得生产资质。
代工可能是造车新势力尤其是没有任何造车积累的公司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按照目前的小道消息,很可能是北汽。我对目前的北汽没有好感,只有反感,做出来的新能源产品实在是让人嗤之以鼻,北汽奔驰简直就是BBA里质量最差,我都感觉E-Class的负面消息都是因为北汽制造水平造成的。如果使用北汽,生产线和质量管理应该是一个大考验。
造车需要Know-how,小米目前积累的大量的专利
可以看到大部分积累在智能座舱方面,这也是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小米的强项。但是新能源、无人驾驶方面如何进行整合资源?使用供应商的技术到怎样的程度?会有哪些关键技术自己开发?这都是摆在雷军桌子上的问题。
不过雷军的优势在于有钱,在今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造车都用自己的钱,两小时内接到无数朋友寻问投资机会,全是拒绝。我认为这可能会缺少一些合作机会,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让雷军聚焦到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利益关系的去思考如何做好产品。
写在最后我是雷军的粉丝。三年武大毕业、本科代码成为教科书、传奇创业经历、高度自律与自我要求,以及不断的折腾自己、重新出发,让我对雷军充满了敬佩。他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用得起的智能手机,也希望他能带来中国消费者都用得起的智能电动汽车。
祝他、祝小米汽车成功。
点个关注,必定大富
南阳一公司生产出水氢发动机?
最手机上总是刷到水氢汽车的新闻,其实一开始并没在意,因为我小时候就好几次听说类似的新闻,然后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审美疲劳了已经。后来有不少粉丝私信我,认为这就是个永动机,让我也去抨击一下伪科学,那我就聊聊吧。虽然我本能上也觉得这个东西很扯蛋,但还是尽可能耐心地去客观分析。不过青年汽车的样车也不可能送给我拆,所以关于技术部分的解析我都是从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捕风捉影的,然后加上自己脑补,纯粹自嗨,大家看了就哈哈一乐吧。
从永动机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反驳并不恰当很多人会拿出一张永动汽车的图,其实最早把水氢汽车和永动机挂钩的人可能只是出于嘲讽,但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真认为水氢汽车是永动机了,然后就被带跑偏了,也从永动机和能量守恒这个角度去怼它。我不是在替青年汽车说话啊,只是客观来讲,人家青年汽车也没表明自己发明的是永动机,毕竟还是要加水车才能跑起来的嘛。水也是含有能量的,既然这套系统需要消耗某种物质怎么会是永动机呢?所以,吃瓜群众想要揭穿谎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用对方法,挑准角度,我觉得永动机和能量守恒的这个角度并不好,其实可以稍稍调整一下,毕竟打蛇打七寸才能有杀伤力嘛。那么水氢汽车的“七寸”在哪里呢?那就要从青年汽车所给出的原理说明来找答案了,继续往下说。
从“点水成油”的角度质疑更加合适可能是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青年汽车在媒体面前解释的原理比较零碎,并没有说得很明白,所以我只能通过这几天的新闻报道自己去提炼。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青年汽车发明了某种可以简单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技术,我们就简单概括为“点水成油”吧。其实在我看来,这项技术和汽车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它站在了更高的层面直接解决了能源问题。我一开始就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青年汽车不直接公布自己掌握了点水成油的技术,而偏偏要说自己发明了水氢汽车呢?一个是解决了能源问题,一个是发明了一款汽车,前者岂不是比后者更有价值?其实不然,他们拿汽车作为载体是有原因的,具体什么原因后面再说,让我们先聊聊点水成油的事吧,因为这个话题更有意思。
我曾经两次听过“点水成油”事件点水成油的故事根本就不新鲜,我最早一次听说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忘记具体是哪一年了,国内有个叫王洪成的人发明了一种“洪成基液”,加在水里可以把水变成“水基燃料”,据说热值比汽油还高,而且零污染。后来这个事情被证明是骗局,事件还被改编成了《我爱我家》里葛大爷出演的那集,葛大爷在电视剧里说的“母液”就是在隐射“洪成基液”(上一次葛优躺成了表情包,结果这次葛大爷又躺枪水氢汽车了,好可怜)。据说当时这个骗局影响很大,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在科学素养上和现在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很容易被这种小伎俩蒙蔽眼睛。
第二次听说点水成油就和汽车相关了。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年网络媒体中又流传了一个农村小伙发明了烧水汽车的技术,并且还拿到了专利。后来我仔细研究才发现他只是设计了一个发动机进气歧管的水雾降温装置,也就是一些简单的管路和机械结构来实现往发动机进气歧管里按一定比例喷射水雾,以此降低进气温度,从而提升发动机燃烧效率。首先我要对这位小伙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点个赞,毕竟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我觉得能DIY动手搞些小发明挺正能量的。不过我要怼一下那个时候的网络媒体,都在夸大其词这件事,越说越离谱,最后说成了“烧水的汽车”。且不说这套设备到底效果如何,就单说进气歧管降温系统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宝马早年就开始在一些概念车甚至民用车上尝试使用了。不管是宝马还是这位小伙,他们运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解决方案有所区别,宝马的那套系统高度依赖电子化,而小伙的是个DIY的简单机械装置。另外,我特地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去查了一下,这位小伙确实申请了专利,但他申请的是“实用新型专利”,而不是“发明专利”,这两种专利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应用层面的结构设计,而后者是一种原理层面的重大发现。不懂的小伙伴可以上网搜索它们的区别,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一句话,这个烧水汽车完全就是一次赤裸裸的网络媒体集体炒作。
青年的“水氢汽车”到底是什么原理?第三次听说点水成油的故事就是这次了——青年汽车的水氢汽车。我大致讲一下青年方面所表述的工作原理。首先这是一台电动车,也就是说直接驱动车轮的动力来源于电机,就这部分驱动原理来说其实和特斯拉、蔚来这种纯电汽车来说没什么太大区别,无非是使用永磁同步电机或交流异步电机。咱们接着往下捋。电机想要转动就要有电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能来源主要有三个:1、用外接电源充电;2、用内燃机发电(增程式);3、燃料电池。而水氢汽车的电能就是由第三种,即燃料电池所提供的。所谓的燃料电池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放在车上的小型反应堆,反应堆通过消耗某种燃料产生电能,现在有发展前景的就是氢燃料电池。目前已经有很多车企在研发氢燃料电池,我国也在大力扶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因此也在紧锣密鼓地在全国试点建设加氢站,以便给氢燃料汽车加氢。而这个水氢汽车的噱头就在于,它的氢不是靠加的,而是靠自己产生的,由什么产生呢?水。
按照过去的科学常识,水要想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得经过一个电解的过程,这个电解过程用于实验可以,但是想要把水变成氢气并加以实际使用可是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因此根本无法作为民用或商用。而看青年汽车的意思就是已经解决了这个技术瓶颈,一是可以用高效的方式让水分解出氢气(号称是用催化剂),二是这套水分解设备体积还是便携式的(可以放在车上拖着跑)。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水氢汽车的工作只要经过以下四步:第一步给水分解设备加水,第二步水分解设备分解出氢气,第三步氢燃料反应堆把氢气转化成电能,第四步电动机消耗电能驱动车子跑。
我对“水氢汽车”的质疑我们先假设水分解设备确实成功被发明了(虽然我认为不可能),但这条动力输出路径上的能量转换次数太多,要知道每一次的能量转换都是有损耗的,步骤越多损耗越大,所以不得不对水氢汽车的能源效率提出质疑。其次,水分解设备较优的应用场景并不是在每台汽车上装一个,而是统一建设大型的水分解制氢站,然后进行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再把生产的氢输送到遍布各地的小型加氢站,供氢燃料汽车添加,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汽车的重量,也可以提高制氢效率,所以这也是水氢汽车最不合理的地方。第三,水分解设备本身工作也是需要消耗电能的,这个电能的消耗必须要小于氢反应堆所提供的电能,而且还要扣除掉驱动汽车的那一部分,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质疑的点。
回到之前我抛出的一个问题,明明水分解的发明可以直接在制氢站上应用,但青年汽车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汽车作为展示载体呢?我琢磨了一下,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国家现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所以以新能源汽车的名义出现可以迅速获得关注度。二是青年汽车的样车是大型车辆,既然涉及商业机密,卡车内部的东西肯定是不能对外公开的,因此里面可以有大量的文章可做。我判断这个车载里其实就是一套欺骗系统,功能就是制造出一个加水就能跑的假象,但可能还暗藏了其他的某些能源,比如装了很多电池???(纯属猜测)。
因此,“以水代油”是否仍然是个老套的骗局,现在不得而知,毕竟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获得更加详细的技术信息,也无人可以对样车进行拆解分析,现在就给它下定论未免太过于主观。但我个人是对此保持高度怀疑和关注的。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关注“马头人车库”
襄阳汽车补贴有哪些车?
二汽东风全系列的车!具体为包括但不限于AITO问界、小鹏、蔚来、比亚迪、零跑、极氪、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等等,都可以享受!
中部正在高质量发展?
我心中的排名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
六省基本情况从人均GDP看,目前湖北人均GDP较高,安徽湖南相当,河南江西相当,山西垫底。
1.看似山西潜力最大,但看下山西周边,北内蒙,东河北,南河南,西陕西,周边人均较高的内蒙古,省份最强的是河南,内蒙是人少矿多地多,河南本省还需要发展。以区域协同发展来说,山西一个没轮上,周边都不强,没有多少水能流入山西。除了煤矿,人少,地贫,还缺水,自身潜力不行,这几年也没有引进一个说得上的大项目,山西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希望。
2.河南江西呢?两者人均相当,面积也相当,河南人口碾压江西。
再看区位,江西北安徽,东福建浙江,南广东,西湖南,看似周边都比江西高,水多了,自然也能溢出流入江西。但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很奇怪,江西没有向安徽一样挤入长三角,也没有往南和广东靠拢,更没有和福建组成什么同盟。只有一个莫名的中四角(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中部洼地,别人还要发展呢,能接济你什么?
河南人多,交通优势明显,历史底蕴足,愣是给郑州争个国家中心城市,同级别城市谁也别不服气,就是人多。
3.湖南安徽呢?人均相当,湖南人口多500多万,可是谁都知道安徽上千万的打工大军分布在江浙沪,这一点,实际上安徽还是占优势,这几年全国人口净增长情况,安徽都是排前三的。
发展战略上,安徽紧紧拥抱长三角,回头又加入中部发展战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还组个中四角,可以说周边能发展的战略安徽都紧紧抓住。举些例子,安徽可以让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让黄山变成杭州后花园,让宿州淮北去拥抱徐州的淮海都市圈,让阜阳亳州去蹭郑州中原都市圈,看似分崩离析,实则发展才是硬道理,挣到钱才是正事。在这方面别说湖南比不上,中部其它五省没有一个比得上安徽。
4.最后湖北呢?
人均较高,反而说明发展潜力低了。湖北除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宜昌稍好外,其它城市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武汉已经占湖北36%GDP,人口占了19%,而且湖北的人口比安徽湖南都少,更远不如河南,湖北地形中山地丘陵占了快70%,这都是劣势。发展战略上湖北目前只能靠自己,周边现在都比湖北低,湖北从周边是捞不到好处的。
5.最后说下安徽河南。
河南安徽都是人口流出大省,都有千万人在外。但看人口上,河南优势很大,但从发展上看,安徽则是这几年进步最快的省。
安徽抓住了区位优势,相比河南传统上的交通优势,安徽则是抓住了华东长三角发展带来的好处,成了连接东西,西北进出长三角的要道。安徽高铁里程全国第一。
全国高铁里程全国货运总量第一
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安徽这些年发展迅速,布局很多。仅以合肥为例。
合肥是国家四大科学中心之一,中科大对合肥的加成自不必说。人工可控核聚变等大科学装置,科学岛,量子计算机,量子加密,人工智能等等,合肥在前沿及基础科学的研究实力上绝对是全国领先,任何一项突破,就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未来。半导体产业上合肥有长鑫存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电池,合肥的阳光电源,通威,早已经是国内有名的厂商。新能源电池上,合肥本土的国轩高科,引入了中航锂电,比亚迪,合肥市政府投资并成功引入蔚来汽车,大众也选择江淮,成立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企业。至于屏幕显示上,合肥投资京东方的案例 早已经成为国内各城市招商引资上的经典案例。合肥不仅引入京东方,还把京东方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一并打包引入。玻璃基板的彩虹,康宁;显示面板产线设备的欣奕华,通彩,商巨,凯世通;显示面板光学材料领域的乐凯,三利谱,翰博,泰沃达;靶材领域的先导,江丰电子,拓吉泰等,下游的长虹,惠科,京东方视讯等等。
合肥的发展也是安徽的缩影,安徽其它城市也是进步迅速。
所以论潜力,我看好安徽。
{蔚来}{车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