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群大全

辽阳理想ONE车友群_你知道家乡有哪些景区和历史名人有关

{车友群}{理想}

辽阳理想ONE车友群,你知道家乡有哪些景区和历史名人有关?

我的家在广州。要讲起广州的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区,我想起来了3个人:赵佗、达摩和孙中山。

辽阳理想ONE车友群_你知道家乡有哪些景区和历史名人有关-图1

第一个,赵佗与南越王宫

赵佗是秦朝将军,2200多年前他带军南下平定了岭南地区,又趁着秦朝动乱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广州的历史由此开始。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是建在当年南越国宫署的遗迹之上,由于岭南战争较少,所以遗迹保存较为完整,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宫苑遗迹。同时,各个朝代驻岭南的官员又对这个宫署加以修葺,在这同一个遗址发现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遗迹,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瑰宝。

第二个,达摩与华林寺

广州是千年商都,早在秦朝南越国时期,广州就开始通过海路与外国进行贸易来往,2000多年来不断把中华的产品和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也把很多外国的特产和文化引进到中国。其中包括了沿着海上丝路来到中国的中国禅宗的师祖达摩。

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达摩从印度乘船来到广州,在现在的上下九步行街附近的码头登岸,并建了西来庵开始在中华大地传授佛法。在清代,西来庵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并改名为华林寺。古人为纪念达摩祖师到来中华大地,又把西来庵(华林寺)旁的古渡口称为“西来初地”,“西来古岸”的石碑至今仍立在上下九步行街中。

第三个,孙中山

广州在近代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央,因为我们的民族英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GM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孙中山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广州QY牺牲的烈士。

大元帅府,孙中山作为国军政府大元帅时的办公府邸。

黄埔军校——孙中山建立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伟大的将领和元帅。在解放军中就有5名元帅出身于黄埔军校。

广州市执信中学是1921年孙中山为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

中山大学——孙中山在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离世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作为纪念。

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于1931年建成。建筑庄严而有民族特色。

赵佗、达摩祖师和孙中山先生分别见证了广州这个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国民族复兴作出的贡献。通过与他们相关的景点,我们能了解到广州这个商业化大都市的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一面。

神箭手哲别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01

成吉思汗时代,名将云集。一部《射雕英雄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人物——哲别。

《射雕英雄传》第三回描写:"西南角上敌军中忽有一名黑袍将军越众而出,箭无虚发,接连将蒙古兵射倒了十余人。两名蒙古将官持矛冲上前去,被他嗖嗖两箭,都倒撞下马来。"

哲别一出场,就以一个神射手的形象出现。

小说里接着描写,哲别将铁木真一箭射下马来。后兵败被追杀,藏身于郭靖家的茅草堆中。

铁木真长子术赤一路寻迹找到郭靖的家,要郭靖交出哲别。郭靖虽年幼,但敬佩哲别神勇,舍了命也要保护他。

术赤大怒,要杀了幼小的郭靖,关键时刻,哲别挺身而出救下了郭靖。后来,哲别折服于铁木真,归于其下。

历史上真实的哲别是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四獒”之一,“蒙古四獒”不是个贬义词,是指骁勇的战将,指的是大将速不台、哲勒篾、忽必来和哲别。

02

据说,1204年,乃蛮部的塔阳汗纠集被铁木真所灭的各部残兵,与铁木真大战于纳忽山(今巴彦乌拉山,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此“蒙古四獒”做为先锋与之作战,神勇无比。

塔阳阳问札木合:“这四个人是谁?”札木合当时正被铁木真追杀得无路可逃,投靠到乃蛮部,于是没好气的说:“铁木真的四条恶狗。”从此“蒙古四獒”威名大振。

哲别(?-约1224年)原名只儿豁阿歹,蒙古别速惕部人。

别速惕部曾与泰赤乌等部一起对抗铁木真,当时的哲别是泰赤乌部首领秃答的部下。

1201年,札木合联合了别速惕部、泰赤乌部等十一个部族,与铁木真会战于阔亦田,争夺东部草原的霸权。

激战中,哲别射伤了铁木真的坐骑,铁木真失身落马,情形一度十分危险。

此次会战以铁木真获胜而终,哲别等多位将领被俘。铁木真问:“是准射伤了我的马?”哲别坦然承认。

铁木真十分赞赏哲别的为人,于是真诚的希望哲别可以归附于他。

铁木真对哲别说:“人们都说‘金朝是大海,蒙古人是沙’,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哲别有感于铁木真的雄伟理想,决意投降。

他对铁木真说:“倘若饶我,赐我一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并发誓说:“坚石可碎,深水可断。”铁木真为他改名为哲别,蒙语的意思是“箭镞”,希望他能象“我身上带着的箭镞一样保护我”。

哲别也用他一生的忠诚和累累战功,印证了他的铮铮誓言。

1204年的那次与乃蛮部的会战,塔阳汗负伤而死,他的儿子屈出律逃到了伯父不欲鲁汗那里,这位不欲鲁汗是乃蛮部塔阳汗的哥哥,其部族被称为“古出古惕乃蛮”。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称帝,建立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哲别被委任为千户长。

同年,铁木真第二次征伐古出古惕乃蛮部,哲别仍旧作为前锋部队将领,表现十分出色。

这一战,在莎合水(今蒙古国科布多河上游)附近生擒了不欲鲁汗。屈出律与同样依附于不欲鲁汗的篾儿乞部酋长脱脱在逃亡的过程中,被哲别追上。

脱脱当场被射死,屈出律命大,一直向西,逃到了西辽首都虎思斡尔朵。

03

在成吉思汗对金朝的作战中,哲别也是屡立奇功。

1210年八月,哲别率兵袭击了金朝边境据点乌沙堡,得胜而归。

1211年冬,哲别采用诈败战术返攻占领了居庸关,带兵进入金中都(今北京)城。

当金军的增援部队赶来时,哲别返身带兵袭击了金朝的群牧监,抢走了所有的马匹。

1212年冬,哲别领兵攻陷金东京(今辽宁辽阳)。

1213年七月,哲别又一次攻取居庸关,为成吉思汗伐金打开了一扇大门。

话说1211年,当年被哲别追逃到西辽的屈出律,软禁了西辽菊尔汗直古鲁,篡夺了西辽的政权。

铁木真十分震惊——这边与金朝的交战尚未分出胜负,那边老冤家屈出律又蠢蠢欲动。

于是1218年,铁木真再次派遣哲别与速不台各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向西进发。

哲别前去攻打屈出律,速不台则追击败逃的篾儿乞部残余。

屈出律一听是哲别来了,想起了前两次交手的惨况,想起了两次被哲别追着打的狼狈情景,转身就跑。

哲别带兵进入也力麻里城之后,宣布:“除了屈出律,我们什么都不要。”并派出使者安抚城中百姓。

屈出律带着仅有的几个亲信逃进了达拉兹山中,迷了路。哲别带人随后追来,碰到一群猎人,便问他们:“有没有看到如此这般的一群人”,猎人回答:“看到的,他们刚刚跑过去了。”哲别说:“这些人是屈出律与他的部下,如果你们能捉到他,把他交给我们,那么我们不会再索取其他任何东西。”

西辽的百姓这几年受尽了屈出律的野蛮压迫,没有不恨他的,于是猎人们追上屈出律,将他捆得结结实实的,献给了哲别。

哲别将屈出律所带的财物都赏给了猎人们,然后下令砍掉了屈出律的脑袋。

接着,哲别巧妙的利用屈出律当政时造成的宗教矛盾,瓦解了庞大的西辽帝国,使之纳入蒙古版图。

可见,哲别不仅是一位骁勇的战将,政治手腕也相当灵活、老练。

1219年,成吉思汗第一次发兵西征,调集了十五到二十万的兵士,任命哲别为先锋。这一次西征,主要是攻打花剌子模。

虽然蒙古兵强马壮,但此前对中亚的了解有限,所以成吉思汗并没有必胜把握。

果然在交战之中,由于后援脱忽察儿的疏忽,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的儿子札兰丁带兵直逼成吉思汗大营,多亏哲别与速不台倒杀回来,才解了成吉思汗的围。

次年春(1220年3月),成吉思汗再次出兵,直指花剌子模新都萨末鞬,苏丹摩诃末闻风而逃,哲别率领三万精兵穷追不舍。可怜花剌子模苏丹,狼狈逃窜,比当年的屈出律还惨。

(好在,他跑得快,没有被哲别捉住砍头。)当年年底,哲别将其逼入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上,不久就病死了。

04

其后,在蒙古军西征的过程中,哲别与速不台携手并肩作战,屡立神功。

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一书中特别指出:“他们(指蒙古军队)只是‘依照战争规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并知道如何适应情况。’”

哲别铁骑所到之处,中亚、西亚及东欧的数支知名劲旅皆遭受重创,不得恢复。

蒙古军队每至一处,即索要大量财物,不得,便血腥屠城。

哲别的最后一战,终止于迦勒河边。

1223年5月,蒙古军西进,钦察部告急。钦察部酋长忽滩请求其女婿密赤思老公爵出兵援助。

于是密赤思老公爵出面,联合了基辅、加里奇、切尔尼戈夫和斯摩棱斯克等俄罗斯南部的大公,共同抵抗蒙古军队。

迦勒河一役中,哲别、速不台率军不足3万人,而对方联军约有8万人,另外还有后援兵力万余人。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哲别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一举击败俄罗斯联军。

交战中六个俄罗斯王公战死,70位贵族阵亡,其余士兵们成群结队地各自逃回老家去了。

哲别与速不台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此战之后,哲别、速不台二人乘胜长驱直入俄罗斯南部,又沿第聂伯河至里海北岸,扫荡了斡罗斯南部,并进入克里米亚半岛。

至此钦察草原归入成吉思汗帐下。

1224年,年事已高的哲别在凯旋途中病逝。成吉思汗的“箭镞”之星陨落了。

哲别有七子,都在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利汗国效力,该国是由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三子旭烈兀所建的属国,哲别幼子斡鲁思在阿八哈汗在位时,任四怯薛(禁卫军宫廷卫士)之长。

感谢金庸,让我们熟知并记住了这位血性的草原英雄。

金国的女真族和清朝满族是一个民族吗?

关于女真和满族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这些都是属于学术问题,历史问题,而根本不涉及民族问题!

(金国女真人的“髡”发特征)

但是,总有一些不尊重历史的历史盲们,出于民族自尊等原因,狭隘地把历史问题和民族问题混为一谈!在认真研究历史上的女真人和今天的满族关系中,不断被扣上“民族黑”的帽子,这种狭隘的历史心态必然让民族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下去,也必然是不尊重历史的结果,所以,对于历史盲们,不管你们是出于什么心态,对于民族历史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认真加以研究。

(上图第一个发型属于满人早期的“剃”发特征。)

同时,你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金国女真和满族可以完全肯定不是一个民族!

之所以可以如此确定,是基于我们对历史的发展逻辑的认知和严肃思考。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都更倾向于把金国女真和满族掰扯开,是基于如下一些考量:

关于教科书中把满族和女真混为一谈的原因,是过去把清朝的《满洲源流考》作为历史依据。

很显然,这个《满洲源流考》漏洞百出,因其篡改历史,被历史学者嗤之以鼻,并遭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尤其是,源流考以努尔哈赤认完颜阿骨打为其六世祖先,从而作为民族起源。但众所周知,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部落,八竿子打不着,隔着山,毫无依据的认祖更多的被认为是出于统一当时的“建州女真”各部落需要而做出的托名做法。这是典型的乱认祖宗的做法。作为严谨,务实的历史学者必然会有着清醒冷静认识的。

我们尤其要指出的是,金国女真人是不是满人,要看二者的主体差别——有没有继承关系。只有搞清楚二者差别,才不会引起概念混淆。

金国女真“主体”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其主体与满人存在明显差异——时空差异。

所谓时空差异,表现在金国女真的历史特征与满人不具备吻合性。

这表现在:

1.金国女真的“主体”全部迁入关内。

2.进入关内一百多年里,其主动汉化。先后把贵族迁往山东等地与汉人定居生活,风俗习惯与汉人趋同,信奉道教、佛教,修建大量道观和寺庙,与建州女真信奉萨满教完全不同。

3.以中原文明为标准,无论是文字、发型和服饰都不断受到汉人影响,彼时的金国女真人是以哈汉为时尚潮流,汉风的影响与日俱增。历代金国皇帝都不断推出汉化政策,承认中原文明的先进性,这个过程中,他们以中原正统自居,尤其是,自称“中国”。

很显然,他们的汉化程度很高。

4.金国女真拥有很高的汉化文明,其势力最远到达黄河以北。包括,全民全面汉化,模仿汉字发明的女真文也逐渐放弃;包括,以铁浮屠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包括,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社会进程。

其强大的军事工业使其具备了极强的进攻性,并为以此灭亡北宋王朝具备了可能性。

5.蒙古灭金实施了大屠杀,整个过程中,有2000万人以上死于战乱,其完颜王室被屠杀殆尽。其统治区百姓经过长期融合,在金国被灭时,已经很难分彼此了。正因为如此,蒙古人将他们一概称之为“汉人”。而把南宋的汉人称之为“南人”。

6.近年人口学发现,甘肃泾川还生活着已经完全演变为“土生土长”的汉人村落的“完颜村”。这里的人们经过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已经确认了其完颜氏族的后裔身份。八百多年来,他们一直祭拜祖先“完颜阿骨打”。同时,在山东还发现了金国军师粘罕后裔,他们也已经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了。

这个发现和历史记载不谋而合。这表明,被屠杀后的金国女真人彻底融入汉人。

那么,满人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满人的“主体”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建州女真,而今天的满族是以“清末旗人”为主体形成的。

旗人源自于其首领努尔哈赤时代创建的“八旗制度”,在皇太极时代,汉八旗和蒙八旗都很强大了。在清代,旗人内是通婚的。很多汉旗人在历经三百年后,都成为今天的满人。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汉人尚可喜。

他的家族开枝散叶,到今天已经有四万多人,基本都是满人。

从人口学分析,满人中汉人占到了六成,这充分说明汉满高度融合。

所以,我们说满人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建州女真,另一个是历史上的“汉人”。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少数民族。比如,锡伯人,鄂温克人,朝鲜人,蒙古人等。这些都表明,满人是一个历经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这么看,他们的民族主体和金国女真的民族主体已经完全不同——变化太大了。既然主体不同,又如何能说是一个民族呢?

事实上,金国女真和满人在风俗特点上也完全不一样。

满人是非常尊重狗的,他们是不吃狗肉的。这是因为传说狗救过他们的祖先。

但是,金国女真人却是要吃狗肉的,史书《大金国志》有如下的记载。

除了习俗不同,宗教信仰更是完全不同。金国女真推崇“拜孔子,开科举,忠孝仁义”以此标榜自己为中华正统,还推崇道教和佛教,在其统治区内修建了大量寺庙和道观,俨然就是以中原人自居了!

而此时的建州女真人崇拜的是萨满教,就是俗称的“跳大神”,所以就宗教信仰来看,二者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图中,就是典型的萨满祭祀场景。

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二者的文明程度差距,说实在太大了!

作为满人主体之一的建州女真,明末崛起的时候尚处于“奴隶社会”。他们还依然奉行“巧取豪夺”的劫掠方式,是典型的“野蛮人”特征。这和被灭亡时处于高度文明的金国人大相径庭,我们知道,文明是进化的,但如此逆潮流发展,完全不符合发展规律。就连同时期的另一个女真部落,海西女真也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太落后了,称其为“蛮族”。迄今有学者认为,从蛮族向满族的发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民族从落后向中原文明靠拢学习的发展融合过程,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创建满洲人,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救赎行为。当时的东北乃是苦寒之地,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茹毛饮血,他们面临着和大自然的抗争,还要和山林野兽搏斗,以获取更多的有限的生产资源。这也是造成其文明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建州女真从何而来呢?

一般认为,他们从遥远的通古斯而来。通古斯就是今天的西伯利亚。

建州女真的前身是元末的胡里改人,来到中国东北的时候,先是误入朝鲜,被驱赶,四处漂泊,到了明初被善良的明朝安置在东北,并为其设置奴儿干都司,建州左右卫所管辖该地,努尔哈赤是建州左卫的指挥使,后被封为龙虎将军。所以,后来他反叛明朝,作乱辽东,尤其是发动的“辽东之屠”,让他背上了屠夫恶名,也让“农夫和蛇”的故事从此流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满人并不是东北最早的居民。他们是在金国女真人离开东北后才填补了这里的真空。而且,这里还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当时的辽东汉人就有三百万之众,而建州女真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人口还仅仅数万人。史书记载,为壮大满洲,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曾向锡伯人借兵三万。而他在建立后金时,以八旗制度,兵民一体,已经有数十万之众。

关于来源于通古斯的说法,慈禧之侄孙,叶赫那拉.根正还有进一步论述。他说,“所有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上溯六代,到第七代就没有记载了。”这也表明,努尔哈赤乱认祖先,编造了一段历史。他也认为,“满人来自通古斯,今天的西伯利亚”。这个记载见于他的著作《我所认识的慈禧》一书中,而他的说法完全印证了那段历史。

综上所述,此女真非彼女真,然也!信也!靠谱也!“同一个民族两次入主中原”,这除了美化贴金,实在是非分之想,欲图掩盖民族历史的发展真相!关于满清入主中原,实现自我救赎的论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相关问答!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我,请“关注”我!动动手指,点击关注!继续支持我,请“点赞+转发+评论”支持!

你曾读过内心孤独的诗句有哪些?

“孤独”这个词儿,有好多层的意思。感情缺乏是一种孤独,高处不胜寒是一种孤独,故步自封也是一种孤独。描写孤独的诗句也形形色色,不同的意境又总有不同的解释。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出处:《红楼梦》的葬花词

这一句中没有“孤独”二字,却把孤独描绘的淋漓尽致。

看过《红楼梦》的人,无论是否喜欢这部著作,肯定都记得其中有一段,林黛玉一身素衣,手把花锄,把大观园中飘落的残花收入锦囊,然后一一埋入土中。“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这一句,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今日我葬花,明日谁葬我?”

林黛玉是个命运凄楚的女孩子,虽然不曾少过衣食,但小时候失去母亲,寄人篱下没几年,父亲又死去了。一下子彻底没了家,身世浮萍。和宝玉两情相悦,却始终都没能结成良缘。

大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女子,那种无依无靠从骨子里透出来。只因当时的一水只恩,绛珠仙草来到凡间,用眼泪还给神瑛侍者投胎的宝玉。她对这个世间的挂念,莫过于宝玉一人。宝玉与她亲近,她哭,宝玉与别人亲近,她也哭。

葬花词的这一句,非常清楚的表现除了她的孤独。这不是眼前没人陪伴没人说话的孤独,而是无依无靠,连个身后事都无人料理的孤独。

有句话叫“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身在热闹大观园的黛玉,也正是守着这样的孤独。不过这份孤独不能说与别人听,说了别人也未必了解,反倒要被笑矫情,于是只能借落红和这《葬花词》倾诉了出来。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出处:白居易的《村夜》

写这首诗与孤独有关的,只有一个“独”字。细细读上两遍,就会觉得深夜月色如水,推开门,只听得见虫叫,看得见麦花上的月光。

那为何深夜不睡觉,不饮酒,不访友,白乐天要直愣愣的对着这样一个孤寂之夜?大概是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母亲刚刚离去。一腔忧愁,睡不着,只能才出门溜达溜达。秋夜里秋霜打着虫儿,那虫子也被冻得叫起来凄凄惨惨的。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纪,对母亲的眷恋都是如孩童般一般。不管生老病死,甚至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是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而且无条件的爱。曾经亲眼见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当着满堂儿孙咧嘴无声痛苦:我从今天开始就没妈妈了。

失去母亲的白乐天,就如同失去了温暖阳光的秋虫,从此要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人会时时刻刻的挂念自己的冷暖饥寒。

失去母亲的孤独,就如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回望四顾,母亲没了踪影,而周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种害怕和孤独恐怕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出处:苏轼《卜算子》

2006年周传雄有一首歌几乎脍炙人口,这首歌的名字叫《寂寞沙洲冷》。歌名来自苏轼的《卜算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周传雄唱的是恋情,而苏轼说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孤独。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式苏轼被贬黄州之事,他的一腔抱负在黄州变得微不足道,他要自己料理生活,自己酿酒,种菜。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长吁短叹。他将自己比作孤鸿,自己的一心为百姓为朝廷的心无人理解,耿直上书却被有人之人利用,被贬到了此地。但即使如此依旧初心不改,如同那些鸿雁,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蜷缩着,忍受孤独和寒冷。

苏轼的孤独,带着一种孤傲。于是耿直如他,屡次被贬,还越贬越远。虽然他的老师欧阳修曾经认为他一定能够成为比自己还厉害的大臣,但命运不济,他没有机会在朝堂上做位极人臣的高官。但,苦难磨练了他,也留给了我们一个历史上如此可爱的人,那么多的好诗句,还有无数的幽默故事。

也难怪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出处: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游写的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借梅花的孤傲之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因为参加考试成为第一,遭到了秦桧的妒忌。后来又遭到同僚排挤。晚年参与北伐,又因为兵败被诬陷。即使如此,他既然没有忘记报效朝廷,临死时都不忘嘱托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样的陆游,自然是看不上那些阿谀小人。他就如梅花一样,一身高洁,不与别的花掺合,自己开在严寒,任由它们去妒忌。就算最后落红成泥,也还留了一片清白芬香在人间。

如寒梅一般的陆游,是孤傲且坚韧的。

孤独的诗句,有很多,很多时候人会觉得得不到心仪之人的回应会孤独。但这样的孤独不过是一时的,甚至更多的其实是思念。真正的孤独感,是无依无靠,而最大的孤独,是别人都不相信一件事或者不屑于一件事的时候,你却历尽艰苦去坚持。

如果40岁的任正非到今天的华为公司应聘?

很荣幸有两位朋友同时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谢谢!

如果三十四年前的任正非来应聘如今的华为,是否能够成功?我们需要讨论两个方面,现如今华为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四十岁时的任正非工作能力与状态能否胜任!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进入华为的一些必须条件:普通工人最起码高中或者是中专毕业,有很多大学生的都在干着流水线的普工,低学历的员工很难生存了。

2018年排名世界五百强企业第72位,中国最具价值500强排名第6,总员工人数超过18万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世界领先的高端科技企业对研发类与非研发类高科技人才要求就更高了!

华为2019届应届生招聘正式开启命名:华为勇敢星! 聚焦全连接网络、智能计算、创新终端三大领域,在产品、技术、基础研究、工程能力、标准和产品生态等方面的继续加油,为您航行蓄力! 招聘岗位 研发类 销售类 服务类 供应链类 财经类 法务类 人力资源类 业务支撑类 八大相关岗位! 面向群体 2019年1月1日-2019月12月31日 期间毕业的国内高校应届生 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期间在海外高校取得学位的中国籍留学生!

华为招聘对学校还是有要求的,211,985等高校,还有南邮,重邮、杭电这类通信专业较强的学校,除了专业面试外,华为比较看重「性格测试」。

这些就不一一细说啦! 再回来简单介绍任正非本人:任正非1944 年10 月25 日出生,1963 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当时也算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了!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 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在此期间,因作出重大贡献,1978 年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1982 年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 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任总经理,因被人骗了200多万无法收回,被南油除名!那年刚好四十岁!

后来任正非家庭破裂,任正非只能带着一对儿女跟6个兄弟姐妹走上了艰苦的生活!在1987 年四十三岁时集资21000 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 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

四十岁时的任正非还是一个失败的商人,并且在那个年代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罪人!当时这种身份转移到现在,想要进入如今的华为恐怕很困难!除非任总亲自同意,收留一个同样经历的人并且给他一次重新创业的机会!

{理想}{车友群}

本站文章内容来源与网友投稿,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联系本站客服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idianev.com/qun/54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