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理想ONE车友群,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有过!!!
鸡血石现在市场多少钱?
以下是鸿璐的一些浅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鸡血石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其价值水平基本是毋庸置疑的高昂!那么和寿山石、青田石并称四大名石的昌化、巴林鸡血石为什么现在却不常被提起?如果玩家认为不常被提起就代表它的价值变低那么这个观点可是大错特错了!鸡血石目前的状态基本属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常名不见经传,突然的爆发就让人大跌眼镜。
鸡血石从火爆到低调的原因鸡血石在那二年也是火爆异常,鸡血石的火爆其实与文玩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玩古今的内涵差别很大,基本上属于天差地别!文玩一词最早出现于康钱盛世,那时候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之间,吟诗作对成为流行,人们把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以及书桌案头摆放的印章、镇纸、笔筒等小物件称之为文玩,现代文玩则因为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较大多为佛珠手串!所以说在古代文玩中印章这件物品可谓是文人雅士必备的人气单品!当时印章流行的程度不亚于现代文玩的菩提子!而鸡血石以其艳丽的红色和玉石般的光泽成为了印章中极品的材质!同时印章不仅仅流行并且又事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的必备物品,所以鸡血石在当时火爆异常!但是随着现代进程的加速,电脑代替了笔纸更别说笔墨纸砚了,除了书法爱好者以外笔墨纸砚基本就在人们得生活中消失了!印章也就渐渐的从挥毫泼墨的必备单品到现在沦为少有人用的收藏品!鸡血石也就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鸡血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鸡血石处于名不见经传的状态除了印章的退流行因素外另一个因素就是其产量并不理想,鸡血石目前的处境其实跟这两点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让人们觉得名不见经传的鸡血石价格并不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鸡血石其真是算得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不怎么能听到关于鸡血石的消息但是鸡血石一旦传出消息其价格就让人们震惊,12年鸡血石拍卖拍出了1344万元的天价,如果觉得这个价格就很高的话那就错了,近几年更是有鸡血石的石王拍出4亿元天价!所以说鸡血石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其收藏价值和保值升值潜力还是特别大的!
结语对于鸡血石的价格人们的误解绝大多数的原因是来自鸡血石目前名不见经传的处境!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影响鸡血石的价值反倒是将鸡血石变成了一个扮猪吃老虎的价值巨无霸!
为什么有人说庞中华的字不是书法?
看看这些“巨星”们的书法艺术,
再看看满大街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们的一手烂字,
谁还酸不拉几地说庞中华的钢笔字不是书法了!
强盛契丹王朝为何突然衰败?
契丹人创建的大辽国末世三帝,辽兴宗基本不清醒,辽道宗一辈子不清醒,天祚帝被酒精灌得不清醒。唯一清醒的皇太子耶律浚,还被昏君和奸臣联手搞死了,这种王朝岂能不亡?
从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开始,辽朝经历了218年,其残余诸辽(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加起来又延续了146年,合计464年。即便如此,464年相对于汉文化数千年的历史来说只能算是小配角。
辽道宗曾经自信地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这个以汉文化正统自居的强盛王朝,怎么就成了匆匆过客呢?让我们看一看辽朝三代皇帝是如何亲手拆碎大辽帝国的。
辽兴宗:母子内斗,伤了大辽元气辽朝经辽景宗、辽圣宗两朝,到达了历史的顶峰。就在大辽帝国一片欣欣向荣之际,新上任辽兴宗耶律宗真和太后萧耨斤,母子俩合力踩了一脚刹车。
1.两宫斗法,萧耨斤垂帘听政
萧耨(nou)斤是辽兴宗的生母,却不是皇后,皇后是萧菩萨哥。皇后与太子不是一个“系统”,历来就很麻烦,更麻烦的是,辽兴宗从小由萧菩萨哥养大,与生母萧耨斤感情不深。
辽圣宗刚一驾崩,萧耨斤就自立为太后,下旨将萧菩萨哥及其拥趸抓捕,并准备处死。辽兴宗坚决反对,最后母子俩相互妥协,将萧菩萨哥囚禁于上京。
但萧耨斤贼心不死,她趁辽兴宗不在朝,悄悄派人到上京赐死了萧菩萨哥。
不过我觉得这些记载有问题,萧耨斤哪来的实力“自立为太后”?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就是辽圣宗临终前的安排。
辽兴宗即位时只有15岁,少年天子面对老谋深算的大臣,和盘根错节的宗室势力,如同嫩鸡仔斗老鹰,因此安排太后垂帘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年辽圣宗就一直被老妈垂帘到37岁才亲政。
可问题是萧菩萨哥是个温婉的小女人,根本不具备政治家的手腕。因此辽圣宗决定搞出个两宫太后,让两个后族共同辅政,又相互牵制。
只是辽圣宗驾崩于回京途中,某些细节安排不严谨,又低估了萧耨斤及其党羽的实力,导致萧菩萨哥一派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辽圣宗这个失当的安排,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发了辽帝国的一系列斗争。
2.母子斗法,辽兴宗囚母夺权
在除掉萧菩萨哥之后,萧耨斤大权独掌。为了培植势力,萧耨斤将她的兄弟子侄们全都提拔到中枢要职,弟弟们全都封王,甚至还一口气提拔了萧家四十多个奴仆为高官。
萧耨斤拼命揽权,引起了辽兴宗的极大不满。于是母子俩相互在对方身边安插眼线,斗得不可开交。萧耨斤本来就对这个情敌养大的儿子不亲,既然斗成了乌鸡眼,那老娘干脆让你挪窝:重元乖乖,你上!
耶律重元是萧耨斤的次子,可这娃子胆小,悄悄地把老妈的阴谋报告给了哥哥。到这时候,母子完全撕破了脸,辽兴宗一不做二不休,他先下手为快,发兵抓捕了老妈,并下旨将她贬为庶人。
萧耨斤一党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本人相当能活,最后“靠走”了儿子。据《辽史》记载,辽兴宗驾崩时,皇后哭得很伤心,萧耨斤却冷漠地对儿媳说:“你还年轻,干嘛哭这么伤心?”
3.贪鄙无能,辽帝国元气大伤
辽兴宗重新夺回皇权,本来是值得庆幸的事,可谁曾想,这个跟老妈斗法很智慧的小年轻,却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一路点刹,让辽帝国的高速列车,生生退化成了“印度速度”。
经历两场斗争后,辽朝的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辽兴宗没有采取任何平息措施,反而不断激化矛盾。不能怪他,因为他确实是个低能儿,除了在跟老妈争权时脑子比较清醒,其余时候基本是个是非不分的糊涂虫。
有一次他跟耶律重元赌博,片刻功夫输掉了好几座城池。这么大赌注,连身边的伶人都看不下去了:再玩下去,一会儿连你自己都要输掉了!
还有一次他喝醉了,对耶律重元许诺:朕要立你为皇太弟!一边将亲儿子晾在一边不立太子,一边要立皇太弟,你可以想象,朝中各派势力会掐成什么样。
除了内忧,辽兴宗还无端挑起外患。1042年,辽兴宗撕破澶渊之盟的协议,逼北宋增加岁币。宋廷倒也爽快,答应每年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但有一个条件:你是不是在西夏问题上表表立场?
辽兴宗被白花花的银子亮瞎了眼:发兵西夏!结果两次征伐西夏都几乎全军覆没,损了十几万人马,辽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辽道宗:挥刀自宫,打断大辽脊梁如果说辽兴宗大多数时候不清醒,辽道宗则是一辈子没清醒过。
1.优柔寡断,加剧皇族内斗
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时23岁,执政46年,这么好的年龄,这么长的执政期,倘若是一个好的君王,足够开创一个盛世王朝了,可惜啊可惜!
耶律洪基坐上龙以后,封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太叔脸绿了:俺不是皇太弟吗,怎么太叔了?以后会不会是“皇太爷”啊?玩呐!于是这家伙开始磨刀:陛下,叔叔病了,快挂了,来看看我吧。
这件事被人发觉,赶紧阻止辽道宗。辽道宗居然不相信:你少挑拨离间!报信人为了自救,请求派使者诏耶律重元的儿子来见驾:他要是敢来,就算我诬陷。结果耶律重元一看见使者就觉得事情不妙,就想杀了使者,好在使者够机灵,割破帐篷逃了出来,于是“重元之乱”爆发。
这位“皇太弟”在辽兴宗时期就权势熏天,党羽林立,但凡脑子清醒一点的皇帝,一定会把他的烂根刮干净,可辽道宗居然看不到这一层,让帝国的政局越来越糟糕。
2.宠信奸相,引发皇家惨案
辽道宗外表崇儒,一副道德君子模样,实际上却是个刻薄寡恩的伪君子,他的皇后、太子、太子妃都死在他的手上。
辽道宗的皇后叫萧观音,是辽帝国最有才华的皇后,擅长书画诗作,精通音律,性格内向温柔,长得又端庄秀丽。这么好的女人居然被辽道宗杀害,死后还被剥光衣服,用芦席包裹送回娘家。
事件从一个叫耶律乙辛的奸臣说起,他家伙忌惮太子耶律浚的英明,想扳倒太子。可太子是辽道宗唯一的儿子,于是他决定实施迂回战术,从皇后身上找漏洞。
萧观音好音乐,经常跟一个叫赵惟一的乐师切磋。耶律乙辛勾结宫人,模仿萧观音的笔迹写了一首艳诗,然后状告皇后与赵惟一通奸,昏庸的辽道宗轻易就上当了。
耶律乙辛又指使党羽,诬告太子为了替母亲报仇准备发动政变。辽道宗再次上当,将太子废为庶人,囚禁于上京。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杀了太子,辽道宗对太子的死居然丝毫没有起疑心。
太子死后,耶律乙辛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又把魔掌伸向了太子的儿子耶律延禧。有一次辽道宗外出游猎,耶律乙辛建议:您把皇孙留下来协助朝政呗。
北院宣徽使萧兀纳感觉不妙,他悄悄向辽道宗建议:皇孙是您唯一的根了,还是呆在您身边安全吧。辽道宗做了一生中唯一一件“英明”的事,他似有所悟,对耶律乙辛起了疑心。
两年后,祸国殃民,制造了惊天惨案的权臣耶律乙辛案发被处死,可他留给辽帝国的伤害却永远也不可能愈合了。
3.劳民伤财,培植大辽掘墓人
辽道宗自诩汉文化正统,其实汉文化精髓一点没学到,尽搞表面文章,比如大兴佛道。他在位期间,不顾辽朝急速衰弱的事实,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建佛寺道观,钱不够就加税。
就在辽道宗玩命败家的时候,东边的女真人却悄然兴起了。完颜阿骨打趁辽朝内乱之际,一边维持对辽朝的恭顺,一边悄悄兼并周边各部落。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他的举动还是引起了部分大臣的警觉。有一次阿骨打来朝进贡,有人建议乘机除掉后患,辽道宗却不以为然:要以德服人嘛。
其实他哪里是个讲“德”的人,无非是认为阿骨打不足为虑罢了。于是阿骨打不光没受到遏制,还不断被加官进爵,从而获得了“野蛮生长”的机会。
天祚帝:野游天子,凿沉帝国巨舰辽兴宗偶尔清醒,辽道宗一辈子不清醒,天祚帝则是把自己灌得不清醒!
1.忠奸不辨,朝政趋于崩溃
这位天祚帝就是耶律浚的儿子耶律延禧,辽道宗的皇太孙。当辽帝国灭亡后人们才发现,当初辽道宗的唯一一次“英明”,其实才是最大的昏聩,这个天祚帝,天天作死。
客观讲,天祚帝不像爷爷那么蠢,但这家伙不走心,朝政对他来说是业余的,喝酒游乐才是他的主业。
天祚帝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居然是对耶律乙辛开馆戮尸,显示出一副快意江湖的英气。之后,他迅速堕落于寻乐,只要能跟他玩到一块的都是忠臣,包括耶律乙辛的旧党;凡是对他提意见的人都是敌人,包括当初救了他一命的萧兀纳。
2.纵情游猎,武装叛乱叠起
天祚帝一生最喜欢跟野生动物较劲,打开史书,你会发觉这伙计就没坐过几天朝堂,甚至很少在京城,他的帐篷会随着猎物移动。
关键是他出门也不带手机,朝中常常联系不上他,至于后来首都被女真人攻破,都没人知道他在哪里。
于是大辽帝国朝政崩溃,到处都是叛乱,女真人也乘机建国,竖起了灭辽的大旗。
3.燕巢幕上,女真致命一击
天下已经危如累卵,天祚帝却丝毫感觉不到危机。萧兀纳对此提醒他要防范女真,却被他罢职归家。他还天真地认为,女真蛮子无非内斗而已,派个人过去协调一下就可以了嘛。
后来阿骨打干脆把辽朝派来的官员或逮捕,或驱逐,可爱的天祚帝依然不相信他会起兵。
天庆四年,女真攻克宁江州,战报传来,天祚帝“闻之略不介意”:多大的事?不就一次劫掠嘛,让海州刺史去教训他们一下。
就这样女真人在天祚帝的助攻下形成燎原之势,只用了五年时间就相继拿下东北和辽上京,并包围了中都南京(北京)。
愤怒的辽宗室宣布废黜天祚帝,拥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当然这个政权也仅仅维持了一年,就随着中都的陷落而灭亡了。
天祚帝却发挥特长,带着他的行营四处流浪,当起了“流亡政府”。两年后这家伙在应州落网,做了金国人的俘虏,跟他的偶像宋徽宗“顺利会师”。至此,盛极一时的大辽帝国亡了。
天祚帝最后如何死的,史料不详,有说是病死的,也有说是马踩死的。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清朝,辽朝是最长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如果算上后来的诸辽,契丹人的统治历史远超满人,甚至突破了汉人政权的“300年魔咒”,可是为何我们对这个曾经强大的辽帝国知之甚少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契丹人全面汉化,独立意义上的契丹族早在辽朝时期已经趋于灭亡,从文化概念上讲,契丹人就已经是汉民族的一部分。
这个历史趋势不光表现在契丹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汉民族本就是一个以文化认同凝聚在一起的复合型民族。
第二个原因是辽国灭亡后,作为身份标识的名称没了,他们随后融入了汉族、蒙古族、女真族中。
这两个原因,给我们一个错觉:随着辽帝国的灭亡,契丹人神秘失踪了。其实契丹人没有消失,她就在我们汉民族的血液中,我们是一个无所不包容的伟大民族!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谢邀请!很高兴回答您的“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不一样”这一问题。
地球上的文字简单地分为两种: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汉字和汉语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在,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着类似的拼音文字,就是用若干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包括音节文字和拼音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如日语假名;一个字位只表示一个音节一部分的拼音文字,如英语。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象形字发展而来。实事上,古代的象形文字并不只有汉字,只是中途消亡或者是转向了拼音文字,现今,只剩下中国还沿用着古老传承的表意文字。
语素文字,又叫意音文字,与语言严格对立,通常情况下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汉字就是语素文字。
文字与文明相铺相成,它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汉字虽然是唯一仍被大范围使用的语素文字,但如今的主流仍是表音文字。作为文字中的少数派,汉字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是很有存在感的。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征服者一代代逐渐被同化到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的老家,发动侵略的起始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中国国家利益_征服者反被征服。"任何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的征服行为,都会落实到对文化的打压上去。如蒙元灭宋后,以蒙语为主;满清入关时,也以满文为官方文字。即使是这样,但汉字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反客为主,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
为了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汉字。
一、汉字和民族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有较强的我自觉思维能力,其思维模式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而西方的科学重视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准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使这些科学家既是理论家与思想家,又是实验家。但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混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和整体性来把握事物的。二、汉字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关系
(一)汉字与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靠灵感,即直觉和顿悟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习惯做周密详细的分析,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人们选择了“因形求义”的汉字,在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思维的痕迹。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原始文字,在此之前的记事方法主要是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关系,但记事图画却看做是文字的前身。在蒙昧中创造文明的古人,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文字,像中美洲玛雅民族的玛雅文字、古苏美尔人的契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体、古印度文字,其原始形态都是图画。无论是记事图画还是初期的象形文字,都有很强的图画意味,这种图画的描摹有很强的直观性。从汉字的起源我们可看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直观的。
古人根据汉字总结出来的形体构造的基本条例,莫过于“六书"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构造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转注和假借只能算作是用字方法。这些造字法即是汉字衍生的基础,又集中体现了汉字的基本特征,在深层次的构造中反映了汉民族思维的本质特征。
象形造出来的字大多是名词,对于不能感知的抽象名词,从构造中可看出其直觉思维。如“上下",是表示空间的抽象名词,不能直接看到物体,只有用间接方法造字。“上"在甲骨文中是表示一短横在另一长横线上方,“下"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短横在另一长横线下方,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上下这一概念。有些动词和形容词也体现了这种直觉思维。如:“陷",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跪进坑里的形状,一看便知是陷入坑了;“集",会意字,上下结构,“佳"读“追",指鸟儿,下面“木”指树木树枝,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鸟儿都栖息在树上,聚集在一起。诸如此类的字,虽然运用直觉思维方式,却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联想、象征、比喻等方式对事物的整体、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进行综合思考而创造出来的。这些字虽然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但不是一目了然的,要经过一系列思维过程才能了解。古人认识事物,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总体印象,不习惯做周密详细的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求证,因而,在认识自然事物时带有很大的不精确性。所以,中国近代实证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既有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过于重视直觉,不注重详细分析有一定关系。
(二)汉字与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它直接运用具体个别的形象去把握一般,用生动直观的东西去喻指抽象深奥的道理。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谈到:“中国古代思维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性思维反应在汉字的构形中,就表现为当事物之形不易显,或无迹可求,先民乃制种种符号标以为象征。
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也就是说:它不是像象形字那样一看就知道表达什么,要靠符号“指点"。如“上",下面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用以表明物体在上面。《说文》:“高也。";“刃"的小篆字体是在“刀"上加一点(这个点就是指事符号),表示刀锋所在。《说文》:“刃,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属皆,从刃。”指事字表达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并不抽象,却难用象形字画出来,于是,借助于指事符号,就能清晰表达所示的意义了。
但用简单的指事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意义终究有点困难,因此,汉字里的指事字是很少的,《说文解字》里只有125个指事字。为弥补象形、指事造字的局限,就产生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
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的会合,组合方式多样,可以表达象形和指事难以表达的抽象事物。并且几个部件之间的相互搭配,交叉映衬,使得新合成字的意义总会鲜明的从字形和字的结构中反映出来。如“牧",会意,从牛,虽然意符为牛,并不表示只有牧牛才叫“牧",牧羊、牧马、牧猪都称之为牧,在造字时用牛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概括了所有家畜,以手持鞭子牧牛的具体形态用来表示抽象的放牧家畜的意思;如“磊",甲骨文中两个石头之上加一石,表示很多石头叠加在一起,然而并不仅仅是石头叠在一起,其它的东西叠加起来也叫“磊",只是用石头叠在石头上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示叠加这个抽象的含义。诸如此类字的构造,运用象征的方法,以具体把握一般,以直观喻指抽象。
象征思维产生于原始社会,我们现在的思维也留有原始象征思维的痕迹,黑格尔评论中国人的思维“停留在感性或象征阶段,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因此,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克服象征思维的意会性和非精确性,要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
(三)汉字与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强调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主张将事物内部矛盾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进行通盘考虑。汉字基本上是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用一个符号来记录,形成“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以“形"为内核,以“义"为灵魂,以“音"为外壳,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拆分开来则无任何意义。
汉字的构形及发展留有整体思维的痕迹,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周易》曰:“观其会通",反对割裂事物,力主有机地整体看待万事万物;《黄帝内经》也提出阴阳五行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自然宇宙与人体内部循环也看做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思维与工业文明渴望征服自然迥异。要求自然与人体,天道与人道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追求人与环境的合谐。由于人道与天道的交融,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就是最早的人文精神。汉字对不同事物的表达,于字形结构上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
汉字的构形及发展有整体思维的痕迹。古人总结的汉字构形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有先后顺序,南宋学者、文字学家郑樵在《六书略》中精辟指出:“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意思是说:汉字经历了由象形到指事,由指事到会意,会意到形声这么一个过程。汉字这样的造字过程,除了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汉字整体表意功能的不断追求。
汉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从记事图画到象形字的产生。象形字是汉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体,采用绘画手法,对物体形状进行描摹。这种描摹不是面目俱全的画图,而是以抽象的线条画其轮廓,如:象形字中的山、羊、牛、鱼。比较复杂的象形字,所象事物难画出来,孤立画出来易跟其他东西相混,所以为它们造象形字时,就把如周围环境、所附着的东西一起表示出来。如:甲骨文中的“眉"和“须",只描摹眉毛、面毛部分,人们就会有不同的联想,为汉字的精准性,只能将有关眼、面的头像加入到字的构造中,这样,眉和眼、须和面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象形字主要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对于一些无形可象的抽象概念,那必须联系相关物象,进行综合后才能得以表现。会意和指事所表达的往往是用象形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如“刃”,指事,甲骨文表示在“刀”的刃口地方加一个点,表示是刀刃。《说文》释:“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年",会意,甲骨文像人扛禾,表示收成之意,《说文》:“谷熟也";“林”,会意,甲骨文写法是两棵树的象形字,《说文解字》说:“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从上面倒字来看,指事和会意,不是简单的视觉搭配,而是一种有机组合。指事是象形字和指事符号的组合,会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他们组合成了一个新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形声字体现了这种整体思维。形声造字时必须具备音符和声符,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如“睁"字符为“目”和“争";“蛭"字符为“虫"和“至”。其中“目"和“虫”为意符,“争”和“至”为声符。形声造字,形符和声符并用,“取象”又“取声",既有语义上的联系,又有语音上的联系,对人左右大脑的符号刺激,有利于人类从前人、他人接受传递文化信息,可获得较优的整体功能。这种符合汉民族整体思维观的造字法,渐渐由少变多,在整个汉字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商代甲骨文中,形声字占全字数的百分之二十几,发展到秦篆,数量大增,以《说文》所收的字数统计,在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46页。)。
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注重对客观事物做整体把握,强调的不是要素,而是事物的结构功能。如,同一个意义可用不同音符表示,同一个音符却可以表示不同意义;意符与意符或者意符与声符位置不固定。整体思维虽不注重对组成部分、元素进行理性分析,但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寻求一种“天人一理,天人一气,人之首犹物之首也,人之性犹水之性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
当代哲学家刘长江先生曾在《中国系统思维》中说道:“文明时代的早期阶段,认识水平决定了东方和西方都以综合和整体认识为重,但是,西方民族的直线式思维心理特征与综合时代的客观要求有一定矛盾,因而使西方人的聪明才智收到了一定压制,而中国发祥远古的圜道综合思维与文明早期的客观要求和实际条件正相吻合,因此,在整个古代,中国人发挥出自己的高度智慧和热情…,将整体综合方法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弥补了当时分析和实验手段的不足,这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达十六个世纪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汉字与辨证思维
所谓辩证,就是事物本身包含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对立面既互相对抗,又相互依赖。其表现形式是:共性与个性、主要和次要的辨证统一。
汉字中一些表示相对、相反的概念,在字体上大多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蕴含着一种辨证思维。如“本末"二字,甲骨文的“本"字是在象形字的“木"的下方加一点,表树根;甲骨文“末"字在象形字“木”的上方加一点,表示树梢。这两字都与木有关,从这点看是统一的;但在字形上,一个点在上,一个点在下;在字义上,一个表示树根,一个表示树梢,从这些看,又是对立的。诸如此类的字,能从形体中透露出分歧中的相同点,统一中的对立面。形声字的产生及结构充满了辩证性。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它们虽是相互对立的两面,但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汉字中还体现一种个性与共性的辩证思维。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是根据语词的意义和读音选择相关的意符和音符的形声字组合而成。从意符上看,《说文解字》归纳出来的540个部首,每部首所收的字的意类相同。形声字构形,以意符为基础,加上与语词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表示同类事物的各个方面。如,意义与人心态、情绪、思维活动有关的以心为意符的字;以与神祗祭祀有关以示为意符的字。意符和具体的字在意义的系连上有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说:意符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一个总的抽象出来的概念,加上声符组合的字表现的是具体、个别、特殊的意义,就是体现事物的个性。
在汉字中我们还可看出主次要的辩证思维。象形字在描摹事物轮廓时,有时描摹部分,有时描摹整体。如“天”的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部。义同“颠"(头顶)。在整个字形中,头部处于很突出的位置,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又如“孕",甲骨文的形体是一个人的大腹中怀有一“子”的形状,与“身”字近似,典型的象形会意字,如果只是写出人身,那人们会有不同的联想,为了表达的精准,那么肚子里的小人也参与到了构造之中,小篆将“乃"(奶)置于“子”的头顶,成为一个整体存在,此结构至今未变。
中国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在把握事物时显得统一有余,而对立不足。面对失败挫折时我们就不能好好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导致我们的思想存在着阿Q精神。
(五)汉字与我向性思维
我向性,以我为标准来判断周围环境及整个世界。汉字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直接描绘的是事物,而不是词语和概念,表达的是个人、宗教、社会情感,不是纯理性符号,如以日月星辰为图像的文字,表达的是天神崇拜的情感…,汉字的产生发展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段话表明汉字的构建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无论是“观象于天",还是“观法于地",都需要人去仰观俯察,以“我"为认识事物的基准和出发点。“近取诸身",取象于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形成了与人体有关的文字与部首,如:长短的“长",甲骨文像人披着长头发,以人的长头发表示长短的长;“远取诸物",就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方面,如表示头顶的“天",甲骨文下面是一个正面人形,上面是人的头顶,这是以正面的人形来表示头顶;其近其远、其身其物的判断标准是由人决定的,如表示就食的“即",甲骨文像一个人靠近盛了食物的器皿,以靠近器皿的行为表示就食的意义。《说文解字》中的540个部首,汉字的偏旁与人直接关联的有:人、老、女、肉、骨、儿、手、口、足、目、耳部等六十多部,每个部首又统辖着若干与之相关的汉字。从这些字和部首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这种我向性思维_通过认识主体自身来认识天地万物。
三、汉字与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里说:“往日跳舞对于狩猎部落的社会生活的贡献,是跟诗歌对于文明民族的贡献一样的。"诗歌艺术,代表着一个文明的成熟历程。众所周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灿烂的诗歌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则被称为“诗的语言”,汉字体现了一种“诗性之思"。
汉字的独特性从根本上影响了传统的诗歌艺术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1、汉字的蒙太奇效应
汉字能够营造出电影的蒙太奇效应。汉字结构较复杂,很多字既要表音,又要表意,没有发展出像表音文字那样在词形和时态变化时词类的转变功能。有人认为这样的特质削弱了汉字的叙事功能和逻辑性,但对诗歌而言,词性灵活转变的汉字成了诗歌艺术的一大助力。在汉语中,词序或上下文决定了词类和作用的转变,这样,形容词作动词的词性变化十分普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商人重利轻离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而好几个并列的名词能产生电影般的蒙太奇效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绝佳的时空感体现出秋季寒冷、萧条景色下的秋郊景像,以景物的凄凉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再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红",如电影画面的切换,视觉和弦给人无限的联想空间,抒情意味浓厚。
如果汉语像英语一样,每句话需要有一个主语和一个有限动词,或不能省略介词系词,那我们的诗歌不会是如今这形态。这是为什么呢?汉字是象形字,是空间形的,视觉印象中它的意义沒有先后的区别,可互相渗透。表音文字是一条直线表达,是线条性的,它的词序和逻辑受到严格要求,否则易产生内容上的漏失和歪曲。因此,只有汉语才能写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顺序成分打乱,无视语法规则,却仍意蕴隽永的诗句。
2、汉字的文化积淀性
汉字不因读音变化而变化,从古至今的汉字字形变迁遵循着它的内在逻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这一特性,造就了约定俗成的日常口语习惯性表达的意象符号(语码)。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作为符号,分出了句段、联想关系,就是语序轴与联想轴。语序轴就是语言结合在一起的程序,联想轴是与语序轴上的语言相类的一系列其他语言。在漫长的文化历程中,有些语言除了表面的意思,更能使人联想到它历代被使用时的意味,从而产生深厚悠远的意义,读者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领会。如“明月",在诗歌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天体,而是寄托乡愁、相思、理想的载体;如“美人",不单指漂亮女子,有寄托理想或者自认品行高洁的意思。
许多汉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永续,同时,不断派生出新的涵义。与表音文字根据读音不断造出新词不同,汉字的常用字保持在四千字左右,一字多义成了必然现象。利用这点,结合音韵,汉字能玩转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达成转喻、双关等多重效果,能在《红楼梦》等名著中作草蛇灰线之用,又被充分运用到如今的广告宣传语中。
四、汉字是文明存续的纽带
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华文明存续至今,其它三大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语素文字和表音文字不同,与其紧密相连的是概念而非读音,所以,汉字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中国疆域广袤,方言系统复杂,吴语闽语粤语的发音如隔天堑,若汉字是表音文字,只怕等不到秦始皇大一统,春秋时期,中国便会分裂成无数发展出自己文字的小国家,如同罗马帝国的命运。春秋诸侯国对同一字,有不同写法,如楚国,在汉字中加了许多巫祝元素,使字形变得异常复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国字形框架都来源于象形的甲骨文,不至于因发音不同而彻底改头换面。这也为后来的书同文提供了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奥秘,藏在汉字里。直到今天,汉字维系着全球华人之间的联系,它将若干年前圣贤的话语、文化思想传达下来,必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个文明的存续,不仅需要古老的传承,更需要未来的开拓。
汉字,就是贯穿过去与未来的一条纽带。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一段话: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沒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参阅资料:
《说文解字》、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甲骨文》、《周易》、唐诗、中国百度网等。
{理想}{车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