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理想ONE车友群,日本人真的懂茶道吗?
何为茶道
百年以来,在中国茶文化界,最大的误解与误读之一,就是关于茶道,尤其是日本茶道。本文试图以尽可能简洁的论述来澄清这一百年迷雾。
和敬清寂,这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我们一接触茶道,就会了解到这一点。
既然“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精神,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又是什么呢?结果,我们尴尬的发现,中国似乎没有明确的茶道精神。
茶圣陆羽在最古老的茶学专著《茶经》里谈到,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茶和道的关系的表述,似乎就这一句。于是,我们把精行俭德初步的确定为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 但是,这也始终存在各种争议。陆羽其实也并未明确指出,精行俭德就是茶道的精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敬廉美、和静怡真等等。但是,也都无法统一。什么是中国的茶道精神,成为近百年以来困扰中国茶学界多年的难题。试想,一个连茶道精神是什么都很模糊的国度,谈何茶道?在茶的故乡,在茶文化的发源过,这真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未展开论述,已经自怯三分。但是,这实际上是有重大原因的。这件事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关于茶道的密码。
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中国茶道精神?
上述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多年。不过在几年以前,答案我已经豁然找到了。其实,秘密在于实际上我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日本茶道是什么?韩国茶道是什么?中国茶道又是什么?我们掉入了一个错误问题的陷阱。以这个问题为原点往下追问,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把原点问题推向更远,转而直接提出问题——茶道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好了,现在问题和答案一下子变得简单而清楚。
道: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
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特殊的含义。道路,Road,这是最浅白的含义。往上延伸,道就是绝对真理,也就是上帝以及上帝法则,Ruleof God。
在中国先秦,不管是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认可道代表绝对真理和上帝法则,只是他们在道的探寻道路和理解上有所不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在于中国文化认为,是道产生了万事万物,反过来,世间万事万物也都要顺天道而行。顺天则昌,逆天则亡。这个逻辑,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都几乎不需要解释就懂。
探寻道的过程,理解道的过程,遵循道的过程,会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生命与行为的全部。老子、孔子、墨子,都是这样,连优秀的技艺人士和工匠也是这样。这种状态,叫做修,也就是回归于道。
回归于道,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信仰。只是不同的流派对回归的方法理解不同。更多的中国人,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修道。仁义礼智信,都是修的状态。孔子很高兴的说他自己,7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对通过修而逐步接近道的生活状态的表述。
道的地位如此之高,带来一个现象: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避免给人不恭之嫌,也避免自负之嫌。比如,剑的技艺,我们不叫剑道,我们叫剑术。武,我们不叫武道,我们叫武术。书法,我们不叫书道。而在日本,日本人把这些技艺学过去之后,都叫道。剑道、书道、柔道、茶道,等等。我们终于重新谈到茶道了。
日本把这些技艺叫成“道”,是一种偷懒和简便的做法。但是考虑到日本人来到中国,把这些技术学习之后,再带回日本,教给其他接近蛮荒状态的日本人,采取了简便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说明,这其实并不严谨。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道和术是相对而言的。道,代表来自天(上帝)的较高准则。而术,代表人创造的东西。而人创造和发明的东西,不能称为道,只能称为术。如医术,也不称医道。计算的方法,我们叫算术。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技、艺、道,又代表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学习技术,技术学到精通,就到了艺术的高度,叫炫乎其技;再往上走,叫出神入化,这就近乎合道,但也不能说是道本身。
在日本,茶道是茶之术的不严谨表达。
介绍到这里,基本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茶之术,以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是不称为道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的都是茶之术,就是种茶的方法,制茶的方法,煮茶的方法等等。以陆羽的文化和学识高度,他是绝不会把这些称为茶道的。在《茶经》中找不到茶道二字,非常正常。
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茶道,严格而言,也不可称为茶道,只能称为茶术。但是日本已经叫了上千年了,也叫开了。只能就这样了。
有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低级的茶艺表演的时代。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不要认为茶艺是低级的,茶道才是高级的。茶艺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名称。只有技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上升为艺。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就有很高的地位。我们楚天茶道中心也在持续的讲授茶艺。大家不要觉得茶艺两个字丢人。茶艺表演也不丢人。
在中国的职业体系中,我们有制茶师体系,有评茶师体系,也有茶艺师体系,这些用词是严谨的。叫茶道师,反而不严谨。因为我们都不能自称已经得道。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茶,茶艺表演存在也是必要的。在最近20年,从一片蛮荒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兴,茶艺的推广功不可没。而且,我们看到,茶艺在中国的进步也是非常可喜的。延展开来,中国的茶馆设计、茶器设计、茶包装设计、茶服设计、包括茶本身的健康研究,都有了巨大的快速的进步。
以茶合道,中国不需要专门的茶道精神。
弄清楚所谓茶道其实是茶之术的不严谨的叫法,后面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太多关于茶道的表述,也就成了非常好理解的一件事。毕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以严谨的居多。不严谨的东西,大量被校订掉了。
下面,我们再解剖所谓茶道精神的问题。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了,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也知道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居然不知道。好尴尬。
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简单,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韩国茶道的精神,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脉,如此而已。
说道茶道精神,我想起了我们每个城市都有的城市精神。每个大城市,从北京到武汉,似乎没有城市精神,城市就没有文化了。每个大学也都有校训,我的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实创新。其实,大同小异。
各种校训的提出,各种城市精神的提出,以及各种茶道精神的提出,其实差别不大。因为他们都指向道,指向修。不修,不实行,一切都是空的。
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茶道精神,是因为中国人根本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茶道精神。
在中国人的看法中,茶,是辅助自己修炼的。往哪个方向修,他非常明白。《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包括佛经,已经足以指导他修炼了。他不需要另外有一个茶道精神指导自己修炼。孔子如果活到现在,他也不需要学习和了解各种行为准则,他的学问与修养体系中完备的符合这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是合理的、合乎道的。
茶能够帮助修炼,这是中国古代人普遍认识的价值。儒释道都喜欢茶,他们都知道茶能助修。唐代陆羽那个时代,已经普遍是这个情况。同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社会人士对茶的喜爱,就像对邻家女孩的喜爱与赞美。亲热而不轻浮。苏轼的诗把好的茶比喻为美女。“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位禅宗大师金田。他到湖北远安的鹿苑寺讲学,喝到了当地的鹿苑黄茶。这是中国较优的黄茶之一。他喝了之后极为赞叹,就写了一首有名的诗赞美它:“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在这首诗中,他说的很清楚。茶的品质与土壤和生态的关系,茶的品质表现,茶的养生功效,最后,他讲到了茶和修炼的关系。好茶,是助修之物,是可以帮助他修炼的。
警惕拜茶教,兼谈日本茶道的问题。
讲到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要谈谈茶的历史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但是最初茶是作为药用的。茶有解毒等等功效。后来茶成为了饮料。到唐代,茶已经被中国人大量饮用。但是,饮用的方法以调饮为主。就是要在茶汤里加些其他的东西,盐、奶、花生,等等。现在,在欧美,还是大量采用调饮法。中国周边的民族也是大量使用调饮法。但是陆羽,又是伟大的陆羽,在茶经中明确的倡导了清饮法。不主张在茶中添加任何别的东西。清饮茶,感受茶的本味。茶中有至味。这是陆羽的伟大见识。
清饮法,从此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饮茶方法。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提倡清饮,以清饮为主。清饮完一款茶,甚至我们还要清清口,再品下一款茶,避免串味和夺味。
在唐宋的时候,日本人来到中国,带回了茶籽,带回了种茶法,带回了制茶法,也带回了吃茶法。在明代的时候,日本人再次来到中国,主要从中国沿海省份的寺院,带回了禅宗思想,以及用于礼佛的茶的仪轨。抹茶道和煎茶道,就是两个不同阶段被带到日本的。又形成不同的流派。
千里之遥,大风大浪,出生入死,中国茶艰难的来到日本。其所受到的礼遇和尊崇可想而知。茶道,在日本实际上变成了接近于茶的宗教,崇拜于茶的一种宗教。“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精神,实际上是中国佛门其中一支的礼佛要求。但是在中国,拜的是佛而不是茶。茶是用来敬佛的。
在一杯源于中国的茶面前,武士卸下刀剑,众人顶礼肃穆。但是,在茶的故乡,中国,绝不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形。如上面所说,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茶,也利用了茶。中国人把茶当成邻家女孩,当成助修的伴侣,亲切、美好而随意,但是不会顶礼膜拜,不会偏执,不会古板,不会拘束,不会高深莫测。
结语:走正道,识偏道
道的思想,源于中国。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抚琴、焚香、书法、品茗、太极、武术,以及百行百业的工作,如制药,都贯穿着修炼因素。古人把制药的过程,叫修合。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受《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修道中尚静。“至虚极,守静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成为各行各业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就逐步走上了道德修为与技艺双重提高的美好之路。
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茶是中国国学的入门。顺着一杯中国茶,我们走进去,里面就会次第展开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传统。从书法到绘画,从音乐到哲学,以致修炼,文武兼备。茶,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灵山秀水滋养了它。由于它的独特的吸附能力,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然能量和气息,尤其是那些好生态地方出产的无污染好茶。
茶道,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到这个字眼,我们的表述是“以茶合道”。
道,存在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的韩国和日本,都在这个文化圈,都是这个文化圈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真正的茶道精神,也就是以茶合道。她存在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体系中,并不在日本。日本茶道,是道的思想,流变于日本并与茶结合的一支。日本茶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支。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与民族的性格特点,日本茶道要特别自我警惕以避免走向偏执和孤冷。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经历了可怕的衰落。但是,在这样一个神眷顾的国度——神州,中国还是有少数人始终怀抱希望,并未彻底放弃信仰。静水深流,实际上我们看到缓慢的回归正在发生。修,从自身做起吧,从一点一滴做起吧。静心和诚信,是以茶合道的第一步。
不迈出这一步,伟大的中国文化道统终将完全消失,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而其缺点乃是违背时代,脱离现实,费时费事,名为固守茶道的传统,实仅维持茶道在充当古迹。
在香港国际茶展上第一次现场看到地道的日本茶道表演,除了感觉新鲜之外,更多的是感慨。一方面感慨以茶为国饮的中国居然鲜见地道的茶艺;另一方面感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传承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以瓷器、茶叶和丝绸闻名于世,可见茶叶种植加工和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怎样深厚的底蕴,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茶酱醋”中就有“茶”,每有客人到访,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上茶”,遇到尊贵的客人还要“上好茶”,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物品,以茶待客这个传统至今未变,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得太少了,难怪有个日本人说走遍整个中国也就在潮州还能看到中国茶道的影子。
反观日本茶道,他们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每一个细微的步骤都体现了对客人的尊敬,从茶道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如果不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使我对日本人有另外的偏见,仅从茶道表演来看,我 对日本民间的文化是非常赞赏的。日本学习中国主要追溯到盛唐时期,从盛唐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日本人对于优秀的文化始终能保持传承,我想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
说两位近代史上我最尊敬的的女性,两位去世时,我都默默想,“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就是为她们而写的吧。原谅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不能取舍其中任何一位。
一位是杨绛,一位是张可。
(年轻时的张可)
杨绛先生大家都很熟悉,就此不多言;张可是翻译家、戏剧学者,18岁便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 后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研究》《莎剧解读》等,她的丈夫王元化与钱钟书合称为“北钱南王”。
(杨绛与钱钟书)
如果比较二人的经历,会发现,她们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为名门之后,按日前流行的话说都是富养的小姐,但平素里却质朴简单;二人在翻译、戏剧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她们也都温良优雅、谦和宽厚;她们与各自丈夫的爱情都让人羡慕与动容:两对夫妻在文革里都受到了迫害,但都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年轻时的张可)
在上海沦陷区这一段艰苦的岁月里,杨绛一方面节省开支,包揽整个家务,另一方面还为丈夫校阅编选文稿。我想杨绛先生除了优雅温和,最让我尊敬的是乐观豁达。在文革艰苦的日子里,杨绛一家总是笑着面对,做完红卫兵安排的体力活,依然不忘创作。文革期间,钱钟书完成了《管锥编》,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翻译。
李健吾说,和杨绛在一起,你会觉得她和她的小女孩子一样腼腆。唯其有清静的优美的女性的敏感,淋到刻画社会人物,她才会把线条勾描得十二分匀称。
(杨绛与钱钟书)
张可的命运似乎更为坎坷,王元化在文革里因为胡风案受牵连,患上了心因性精神病,经常半夜跑到大街上。张可用柔弱的身体支撑起家,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更难得的是,她从未放弃过丈夫的治疗。她深知丈夫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于是引导丈夫跟自己一起读莎士比亚。有了思想上的充实和妻子的悉心照顾,王元化竟真的慢慢好转, 他写了大约十万字的莎翁作品评论,而张可都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把这些文字挪到稿笺上,设计封面,装帧成了一本本的线装书。
(右六为钱锺书,右四为王元化)
张可照顾了王元化22年,期间,王元化两次精神失常,两次在她的陪伴下奇迹般地康复。但最终,张可却倒下了,在讲台上中风昏迷,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而王元化先生至此开始照顾了她27年,直至2006年去世。两年后,王元化先生也随她而去。
我始终记得王元化对妻子深情的评价:张可心里似乎不懂得恨。我没有一次看到她以疾言厉色的态度对人,也没有一次听过她用强烈的字眼说话。我的坎坷命运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伤害,但是她都默默承受了。
(年老时的张可与王元化)
余秋雨是张可的学生,他在《长者》里有提到,那时上戏的学生们总是停下手中的工作冲出去看,不是看外国人,而是看张可老师,看她的举手投足,言谈风度。
由此,我想到,常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里看到这样的主角人设:经历一系列摧残和险恶,会变得冷酷、有心计,而作者也会竭力去为他们之后的手段正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入宫时的甄嬛善良柔婉、天真,后来遭到各种陷害之后开始变得冷漠凛冽、甚至有评价说是心狠手辣,最终通过缜密的计划报仇雪恨登上权利之巅。
前后,甄嬛的容貌与性格似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在电视剧里是化妆术的作用,但这样的人物设定在影视剧里似乎备受推崇,经历磨难,从“无邪少女”变为“腹黑女王”,并且颇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当然,我无意批评这样的小说、编剧模式,毕竟这样写一部火的小说一部火的影视剧很难,不必苛求太多,我只是想作个对比,因为在杨绛与张可身上,我看不到一丝残酷命运带给她们的戾气,唯有纯真和平静。也许这就是真正美好吧。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娶女要娶潮州女?
此联文涉及潮州女人多方面品德、修养、善良、为家爱家等都是上乘,试试:
上句:娶女要娶潮州女,
下句都是潮州女性的美德:
下句:潮娇纯朴自然美。
下句:善良易处母性善。
下句:自爱自洁悟性好。
下句:尊老爱幼爱丈夫。
下句:厅堂厨房皆出众。
鉴于潮州女人有上述的高贵品德,所以:
上联:娶女要娶潮州女,
下联:君子缘遇觅凤城。
注:【潮州】别名【凤城】
你给自己总结出了哪些硬道理?
1、做中餐店,每三个月换一个主厨。
2、不垫钱,不抹零,不赊账。
3、 尽可能留住老客户,买卖做到最后比拼的就是人品。
4、要多了解同行的内幕和他们的经营状况。
5、对于习惯性讲价钱的客户,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涨价。
6、对于爱贪小便宜的客户就经常送点小礼物给她。
7、利益是永恒的,朋友那就不一定了。
8、多看看新闻联播,也许从中能够发现商机。
9、不要把你赚的钱告诉别人,否则大家都会攻击你。
10、商品的品种一定要多,要非常的齐全,不赚钱的商品可以带动赚钱的商品一起销售出去。
11、做生意七大忌讳:
“好酒不怕巷子深”
“商品越贵越不卖”
“坐在店里等客人”
“没有创新意识”
“好高骛远”
“利润过高,想一口气吃个胖子”
12、做生意六大秘诀:
“生客卖的是礼貌”、
“熟客卖的是热情”、
“没钱的人卖的是实惠”、
“有钱的人卖的是尊贵”、
“挑剔的顾客卖的是细节”、
“随意的顾客卖的是认同”。
13、作买卖的人可以看看电视剧《乔家大院》。
14、把公司做轻,把流量做大,把服务做好,把质量做细。这都是好方法。
15、情绪冲动的情况下,不要做任何决策。
16、留人要留心。做买卖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17、保持一颗平常心,每一单都要做到双赢,否则不必强求。
18、不要让你的亲戚和朋友插手你的生意。
19、不要轻易亮出你的底牌,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朋友。
20、不要借钱去做生意,如果缺钱,宁可到银行贷款付利息。
21、做买卖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行业。
22、员工的人品非常重要。
23、要有原则,任何时候不要掺杂感情因素。
24、和员工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不利于管理。
25、量力而行,资金少,摊子不要铺得太大。
26、宁可少做,也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
27、利用好你公司的员工,培养他们个个都成为诸葛亮。
28、开店选址很重要。
29、要懂得恰如其分的让利,留住你的老顾客。
30、情商高的人做买卖合适了。
31、生意人必须多结交朋友少得罪人。
32、做生意要懂得财务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
33、做生意的要和多个层面的人打交,要做到不卑不亢,尊重每一个客户。
34、大商人都很看重德行。小买卖人更加看重利益。
35、生意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36、不要轻易使用亲戚或朋友。
37、进货一定要找到第一手货源。
38、不要和员工谈情怀,要给他们匹配的工资。
39、财务人员不能使用合伙人的亲戚和朋友。
40、秘书不能使用年轻漂亮的,否则老板娘会经常来公司视察。
41、作过小买卖的人都会变得越来越抠门儿。
42、买卖人必须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43、做生意要保证一定的流动资金。
44、同行必须是冤家,这一点要引起注意,不要抱有幻想。
45、生意人要学会哭穷。
46、重视细水长流,积少成多。
47、不要借高利贷。
48、经常搞活动,经常打折。
49、不打价格战。
50、顾客并不识货,你卖的贵,他就认为好。
今天宣布了高考延期?
教育部推迟高考,是充分考虑到疫情影响高考这一因素,同时也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今年因疫情影响,开学足足延迟了2个月。按正常高考时间算,目前只剩2个月了。虽然各地学校都已结束新课教学,但仍然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系统化总复习。不然,学生心里会不踏实。推迟高考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愿。
3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宣布2020年高考延期1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7月8日。推迟高考,是教育部综合调研、顺应民意的决定。是充分考虑到疫情对高考的不利影响,而照顾广大考生利益、体现高考公平性。
网上曾对推迟高考做过调查问卷:其中有58%的网友认为推迟高考很好,时间更充足;有42%的网友认为推迟高考不好,节奏被打乱。调查表明大多数网友还是赞成推迟高考的。从我个人来说,推迟高考还是利大于弊的。最起码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1.推迟高考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目前,虽然大多学校采取网络授课进行总复习。但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课堂气氛、缺乏双边活动、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监控。大多数学生还是缺乏自控性,网课效果大打折扣。开学后,仍然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复习。更何况还有很多农村学生,他们存在网络信号差、上网设备不具备等困难,无法有效参加网络教学。推迟高考符合大多数考生的利益。2.推迟高考对那些基础一般又想努力考学的学生有利。其实,这些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基础一般,但努力上进,希望有充足的时间来备考。只要经过系统复习,他们的成绩会有所进步,有希望考取心仪的大学。
3.推迟高考对艺体特长生有利。艺体特长生平时培训占用很多时间,文化课学习多少耽误。他们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4.推迟高考对那些考试心理素质欠佳的考生有利。有些考生应对考试的心理素质欠佳,他们过余担心考砸,考试时过度紧张,往往难以发挥理想状态。推迟高考,让他们有充足时间备考,也让他们准备充分而心里踏实,能让他们轻松踏实进考场。
当然,推迟高考,考生面对七月酷暑。我想,考生是可以克服的。
你对延迟高考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留言。
{理想}{车友群}